一
在熊彼特看来,那些卓越思想家的成就大多是在“神圣十年”奠定基础的,甚至,某些思想天才,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呈现出非凡的思想成果。他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段之后,创造力随年龄增长在递减,创造性成果产生的概率下降。纯粹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一个经济学家来说,早逝也并不是什么太可悲的事情。但是,就一般研究者的情况而言,很难在“神圣十年”取得奠定其一生学术地位的成就。即使人们在“神圣十年”奠定了知识容量和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的基础,其研究成果的产生也需要一定时间;即使人们在“神圣十年”已经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社会所接受也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个意义上,生命不仅对个体,而且对科学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从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有的经济学家虽然早逝,但其思想已经成熟并且得到了传播和普及,经济学家也借此获得声誉及其他社会价值。但有的经济学家的早逝,则影响其思想体系的建立,影响其社会声誉及其他社会价值的实现。后一种情况,不仅是个体的不幸,也是科学发展的不幸。
二
戈森(Hermann Heinrich Gessen,1810—1858)的早逝对其本人来说就是一个悲剧。
戈森一生孤独、贫穷、多病,可谓命运多舛。曾经先后从政和从事保险经营,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依附自己姐妹生活并从事研究和著述。1854年,当他的《人类交换规律及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时,戈森对通过此书改变自己命运抱有很大希望。在他看来,他在此书中作出的关于人类行为规律的发现具有与哥白尼革命一样伟大的意义,将会给他带来荣誉。但是,在戈森的时代,在德国,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历史学派,在英法,占统治地位的是古典经济学,因此,戈森的发现尽管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却不为人们重视和欣赏。该书刚出版时仅卖出寥寥数本,此后就无人问津,戈森去世前失望地将尚未卖出的存书收回。1858年,贫困、绝望的戈森患肺结核去世,终年48岁。
戈森后来边际学派及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先驱,他所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即后世以他名字命名的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构成边际效用价值论从而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是,戈森的天才发现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是因为他的著作以德文写成,很难进入政治经济学发源地的英法;二是戈森的文风晦涩,而且著作中大量的数学推导冗长乏味。归根到底,是因为戈森的发现远远超前于他的时代。1879年杰文斯出版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二版时,在序言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戈森的思想。杰文斯公正而慷慨地承认:“戈森对于经济学理论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实在我之先发表了我所抱的见解。……他对于基本理论的探讨比我的探讨更为综括,更为彻底。”[i]自此,戈森及其对经济学的贡献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戈森的早逝对于他个人是一个重大损失。假如戈森没有早逝而是活到了边际革命诞生的18世纪70年代,他就可能成为边际革命的重要领军人物,他的著作也必然能够为他带来他所梦寐以求的荣誉。
三
斯坦利.杰文斯(Stanley Jevons,1835—1882)有着一颗宽厚、仁和而慷慨的心,但是上天对他却并不慷慨。
在边际革命的三位旗手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中,杰文斯被公认为最早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相关思想[ii]。1860年,杰文斯在转入经济学研究3年后,在与其兄弟的通信中,就阐述了他关于边际效用的初步思想。1862年,27岁的杰文斯在一篇论文中,比较完整的介绍了他边际效用与数学应用的相关思想。1871年,杰文斯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全面系统阐述了他关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及数理经济学的思想。该书也成为边际革命及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1876年,杰文斯凭借该书被任命为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82年,杰文斯在一次游泳中溺水身亡,终年47岁。
作为边际革命的发动者,杰文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颠覆了约翰.穆勒的劳动价值论;用几何图表标示边际效用递减并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应用边际分析建立了消费者行为理论。杰文斯的上述贡献都是他独立研究的成果,但是,当他后来得知其他人如杜普伊特、戈森等先前所做工作后,不仅谦逊地承认他人的优先权,还给予崇高的评价。杰文斯对经济学发展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作为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人,奠定了数理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关于杰文斯的成就,经济学说史家斯皮格尔给予了以下评价:“杰文斯的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成就,其间一个有创造力的和多才多艺的头脑、狂热和坚定的献身精神,足以克服困难,带来成就。”[iii]
四
弗兰克.普雷普顿.拉姆齐(Frank Plumpton Ramsey 1903—1930)是历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寿命最短的。当他于1930年死于黄疸并发症时,年仅26岁。
在拉姆齐短促的一生中,对哲学、数理逻辑和经济学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拉姆齐对经济学发展的卓越贡献体现在两篇论文中:一是1927年发表的《对税收理论的一个贡献》,这篇论文奠定现代商品税收理论的基础。文中提出的“拉姆齐定价”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命题已得到广泛接受,并在企业理论、产业组织和财政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二是1928年发表的《一个关于储蓄的数学理论》,文中的“拉姆齐模型”使用动态最优化技术,研究了储蓄率的决定问题,并奠定了研究最优积累与最优增长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对拉姆齐的两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对数理经济学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无论就其题目内在的重要性和困难程度,所运用的技术方法的力量和优美,还是就被读者所感觉到的作者头脑凭以驾驭其主题的阐述的清晰纯正。”[iv]
拉姆齐卓越的天才是经济学的幸运,他的早逝则成为经济学的不幸。在凯恩斯看来,“弗兰克.拉姆齐在26岁上的英年早逝,对经济学纯理论是一个重大损失。”[v]假如拉姆齐不早逝,以他的天才,必定能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更加深入而系统的贡献,凯恩斯不禁感慨:“拉姆齐,唉!正当他像一位年轻地主进入他的地产要取得丰硕的成果时,却死了。”[vi]
五
杨小凯(1948—2004年)的英年早逝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起码,它使中国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了。
杨小凯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20岁时,因为政治问题,杨小凯被判处10年徒刑。从入狱那一天起,杨小凯就立志用对知识的追求来填补10牢狱的空虚,他自学了数学、英语和经济学。从学习《资本论》入手,杨小凯在狱中对戈森定律给出了自己的证明。但是,他对经济学的系统学习是从出狱后的1980年开始的,此时他已经32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结束研究生学习后,杨小凯进入武汉大学任教,随后又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勤奋加上天才使杨小凯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1992年,被聘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及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
杨小凯对经济学的贡献被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一为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提供了微观机制和数学框架,二是创立了一个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崭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又称“超边际经济学”。斯密的理论被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价值理论,二是分工理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形式化斯密经济学的过程,而新古典以来经济学形式化的主要内容是相对简单的斯密的价值理论。杨小凯所做的前一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形式化斯密理论中困难更大并更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分工理论,因此,如果杨小凯的工作是成功的,其意义会超出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全部成就。另外,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边际分析,杨小凯试图对此提出挑战,建立经济学新的方法论基础——超边际分析。如果杨小凯的这一努力是成功的,其意义将是掀起边际革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方法论革命。据说,一个经济学家只要作出上述两个贡献当中的一部分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而杨小凯则是在两个方面同时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事实上,一些世界一流经济学家如布坎南等已在为杨小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进行努力。但是,正处在事业高峰的他却因癌症于2004年7月7日去世了。杨小凯所做的工作确实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但这一工作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化和普及化,因此,他的英年早逝对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六
生命的意义并不取决于寿命的长短。短暂的生命可能爆发耀眼的火花,而漫长的生命也可能仅仅意味着浑浑噩噩。从经济思想成长的历史考察,那些早逝的天才在其生命火花闪现的片刻确曾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而那些长寿的经济学家也可能在其漫长的探索中为经济学的前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生命的质量。如果我们将生命理解为上天的赐予,那么早逝或者长寿都只是个体不得不面对从而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生命的质量是可以改变的。
[i] 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P18
[ii] 理查德.豪伊:《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3
[iii] 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443
[iv] 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376
[v]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375
[vi]凯恩斯:《精英的聚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