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传统图书出版业所做的不是消极抗拒,而是积极融入。在本月18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新闻出版行业的集体性动作向人们释放着这样一个信号:出版业的产业模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文博会的新闻出版馆内,不单各类新型的数字媒体公司大力展现其数字产品,传统的出版商也开始集体转身,以结合多媒体的全新姿态登场。大型电子触摸屏、客户端、电子图书、无纸化教材、多媒体读物、互动教学模式、数字图书馆软件……各类技术及产品已将该展馆占满,传统的纸质读物反而成了稀有展品。 其中,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推出的是MPR(多媒体印刷出版物技术),MPR是多媒体印刷出版物(Multimedia Print Reader)的英文缩写,是以MPR为关联码,把纸质印刷出版物、音像出版、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进行技术嫁接和内容关联整合,令读者闻听观看得以同步进行的一种全媒体数字出版方式。展位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技术主要运用在幼儿教育类图书上,另外音乐教材、英语教材、语文教材等对“声音”有需要的教材都可以运用。 “除此外,我们也重视移动用户这部分,不管是阅读还是教育方面,我们都必须迅速抓住手机用户。比如做数字课堂,我们知道没有办法将学生固定在电脑前,而移动网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苏宇渊告诉记者,“我们拥有多年积累下来的出版、发行优势,教材、教辅的编写有多年经验,能及时把握教学的变动。因此数字化转型具有优势。” 整个传统出版行业对于“数字化”的态度,已经由几年前的怀疑、抗拒变成了积极接受。“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已经是共识。”采访中,杭州国家数字基地总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据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增长迅速,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51亿元,5年间平均增幅接近50%。而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出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比例已近10%,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不过,转型虽是定局,但拥抱新技术也并非像设想的那么简单。 “数字化并非新概念,早在2008年,我们就已经规划并启动数字化转型。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行业趋势,等到技术发展成熟了你再进入,就来不及了。但是另一方面,数字化高投入,收益需时长的特点又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出版社要承担很大风险,”中南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李海亮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个时候如果能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数字化步伐就会快很多。” 在传统出版行业积极融入新科技的同时,一些障碍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事实上,由于数字化产品设计“内容”、“平台”、“终端”几部分,而目前传统出版商主要在内容上占据优势,其他部分则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等方式解决,这就拖慢了数字化的速度。整个产业链没有形成,也就减弱了出版业的优势。“目前我们的困难在于,这个数字产品还没有完全推广出去,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但是客户不知道。让人们完全接受,怎么去推广,还需要认真考虑。” 李海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