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现场发言中谈到,中国改革还走在半路上,中间还有很多反复,今后的任务还是很艰巨。吴敬琏特别对两种发展模式的争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种是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道路,另外一种是强化政府的力量,政府动用资源、海量投资来保持高速度的增长,用政府主导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他指出,后一种出路的势头到了过去十年的后期变得越来越强,以至于后来又有人把它命名为中国模式。但是,这条道路已经是强弩之末或者黔驴技穷了。他说,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又纷纷出台巨大的投资计划。大家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海量投资拉动增长的方法已经陷入困境,“投资一增加,马上资产泡沫和物价都会反应,而拉动增长的效果非常差。” 如何看待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呢?时代周报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对于吴敬琏不能继续过度依赖投资的观点,张军说,“如果是针对2008年以后来讲,我觉得没有问题。如果是对过去20年来讲,我认为是个误判。”他解释说,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凯恩斯理论只能用于分析短期的宏观经济周期问题,而不能用来分析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而长期增长的因素还是投入,光有需求,没有投入是不可能增长的。从中长期来说,真正的增长是来自于资本形成、生产力的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海量投资还能不能保增长?](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54481830230.jpeg)
在张军看来,经济发展本质是个投资现象。在任何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处在高速增长期,投资都是至关重要的,其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过去30年,投资在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最为重要、不可替代的角色。他还提出,要维护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还有大量的机会搞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投资在这些地区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张军也指出,2008年至今的新一轮“资本深化”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次完全不一样,是政府在特殊环境下使用的特殊办法,是典型的人为现象,需要好几年的时间,靠生产力的提高来消化掉超量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