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平研究成果网页链接系列之十一
人类理性极限的第九种表现:任何科学原则的概念纯度不可能达到纯真极限
“确立一种科学原则比发现一种科学原则更难。”这句出自一位伟大哲人的“世训”总是在鼓励我们对待新的科学原则,一定要有义无反顾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正如人类理性极限的八种表现一样,2004年初次公开5种表现时,多数人惊愕。以为此观点与正在被强化的“理性时代”格格不入。后来,才有更多人理解到:强调人类的“理性极限原则”恰恰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引导人们做最优的理性选择。
但是,对《人类理性极限的八种表现》一文中的第七种表现,至今仍然存在异议。有形式逻辑专家指出:有关“凡是新鲜水果都有营养成分”的大前提设定,是因水果自身存在着“非营养成分”的前提不纯度,才导致了不能连续推理三次的结局。这样看来,“胡志平的命题是不成立的”。这里,我们可以再度感受到形式逻辑的“优势”。形式逻辑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纯概念领域实现“绝对纯度”。A就是A,不能是B,也不能是AB。单从符号区隔来看,很纯!但要指出,形式逻辑专家如果期望把纯概念领域中的“纯度设定”搬到现实中来,并且同样也追求纯而又纯的科学原则,并以此来设定“绝对纯度的大前提”――这样的形式逻辑还有没有实际用途呢?
没有任何用途了!因为科学原则都是相对真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尽善尽美、至高至上、纯而又纯的绝对科学原则。包括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公式,也被100年后的当代科学家发现:是包含了微观领域精细物质被吸收了能量误差的科学公式。而这一科学公式却一直被人们忽略了它应该界定而没有界定宏观与微观两种能量差别的“概念不纯度”,且一直被当作推算其他数据的“不变的准绳”。可是需要指出的是,狭义相对论的“不纯”问题,却并不影响爱因斯坦作为科学家的伟大地位和杰出贡献。因为,相对真理也是真理,也同样可以给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因为,人类的创新意识都是从模糊意识走向精确意识,所有科学原则都是逐步发展到“更加精确的”。这种“更加精确”并没有最终极限,即相比较的“更加精确”是科学原则或所有大前提设定的理性极限。
笔者所提出的“形式逻辑极限定律”要求人们在同一个大前提设定下不可连续推出第三个“三段论”判断,是基于科学原则都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更不是“至纯概念”的基本判断。希望崇尚形式逻辑的学者放弃“A是A”、“B是B”的单一的纯概念演绎,到生活中去,到实际中去,直接面对事实提取概念。相对真理尽管不如纯概念纯度更高,但科学效用远比纯概念威力更大。
形式逻辑运用纯概念方法,总是能发现辩证逻辑的概念不纯问题,尤其耻笑概念的双重性;辩证逻辑运用双重性方法,总是能发现形式逻辑的致命缺陷,尤其反对纯概念形式至上。我们应主张两种逻辑并存互补。在找不到“至纯至真”的科学原则的条件下,就必须尊重“双重的”对等、对应的辩证逻辑方法,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用对等概念动态调整和修正形式逻辑用一种概念一贯到底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