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人类社会的各种力量(如劳动力、生产力、变革力、综合国力、战斗力等)与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如引力、磨擦力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类社会的所有力量都是自然力量的特殊表现形式,都是由自然力量的进化而来。
一、 物质力、能量力和价值力
物质的能量释放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物质改变另一个物质的运动规模的过程,用物质的能量释放速度来描述一个物质改变另一个物质的运动规模的能力。这样,根据所改变的对象不同,物质之间的作用力可分为物质力和能量力两种基本形式。
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用于改变物质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状态的作用力,其度量单位是“牛顿”。
能量力:是指物质之间用于改变能量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状态的作用力,其度量单位是“焦/时”。
物质力主要有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等具体形式。能量力主要有热力、化学力、电力、辐射力、水力等具体形式,如热力由高温区指向低温区;化学力由高化学势区指向低化学势区;电力由高电位区指向低电位区;辐射力由高能级区指向低能级区;水力由高势能区指向低势能区;社会力由高价值区指向低价值区等。能量力并不是一种单独的自然力,它来源于物质力,是物质力的一种间接表现形式,其度量单位与功率的度量单位完全相同。
价值力:是指人类主体用于改变价值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状态的作用力,其度量单位是“焦/时”。
价值力主要有劳动力、生产力、变革力等具体形式,价值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是一种广义的有序化能量,价值在时空上的运动与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能量在时空上的分布状态,因此价值力是一种广义的能量力。
二、有序化规模与无序化规模
由于价值的作用在于推动人类主体的有序化进程,因此主体创造价值的规模就是有序化规模,主体消费价值的规模就是无序化规模。
有序化规模:指主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用F来表示,其度量单位为“焦/时”,即
F=Qv/T (1-17)
或 Qv=F×T (1-18)
式中:Qv为价值量,T为时间。
无序化规模:指主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价值量,用W来表示,其度量单位为“焦/时”,即
W=-Qu/T (1-19)
或 Qu=-W×T (1-20)
耗散结构的实际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有序化运动与无序化运动的合成,其实际运动规模等于有序化运动规模与无序化运动规模的代数和。当有序化规模大于无序化规模时,主体将会得以发展;反之将会逐渐萎缩;当有序化规模等于无序化规模时,主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这样,耗散结构论的“有序化规模”概念与人文科学的“本质力量”概念基本相同,它反映了人类主体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社会财富或价值的能力;同样,“无序化规模”概念与人文科学的“消费力量”概念基本相同,它反映了人类主体消费社会财富、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由此,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本质力量与消费力量做出全新的定义。
本质力量(或本质力):是指主体的有序化规模,用F来表示。
消费力量(或消费力):是指主体的无序化规模,用W来表示。
三、有序度的定义
显然,主体的有序化程度越高,其内部组织越发达、越精细,所产生的功能协调作用和相干效应就越强,则主体就会在价值上产生较高的增长率,因此用单位时间内的价值产出量与价值投入量之比值,能够在总体上反映出人类主体在功能上的有序度。由此给出“有序度”的精确定义。
有序度:在单位时间内的价值产出量Qo与价值投入量Qi的比值,定义为有序度,用X来表示,即
X=Qo/(Qi×T) (1-21)
当T=1时,由 (1-17)、(1-19)式可得Qo=F,Qi=W,则
X=F/W (1-22)
或 F=X×W (1-23)
由此可见,有序度还可定义为:本质力与消费力之比。
对应于有序度的三种不同取值,主体处于三种不同的状态:①当X>1时,F>W,主体处于发展状态;②当X<1时,F<W,主体处于萎缩状态;③当X=1时,F=W,主体处于平衡状态。
四、最大有序化法则
耗散结构论认为,任何耗散结构均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有序化规模。现在,把这一观点作为一种基本假设或基本公理提出来。
最大有序化法则:任何耗散结构都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有序化规模,即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价值的速度。
前面已经指出,有序化规模就是本质力,这样,本法则就变换为:
最大本质力法则:任何人类主体都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
可以证明,当有序度X与消费力W相互独立时,要使本质力F达到最大值,就必须使两者同时达到最大值,即
max{F}=max{X}max{W} (1-24)
这样,最大有序化法则就分解为两个新的法则:
最大有序度法则:任何耗散结构将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有序度。
最大消费力法则(或最大价值投入量法则):任何耗散结构将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消费力,即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价值投入量。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新的法则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有序度与消费力相互独立时,主体才会同时追求最大的有序度和最大的消费力。然而,在通常情况下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主体消费力的增大必然会导致主体有序度的下降,因此人们通常要克制自己的消费力,使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发展主体的本质力有两个基本途径:①增大价值投入量;②提高价值率。前者称为粗放型发展方式,后者称为集约型发展方式。到底应该采用哪种扩展方式最为合适,要根据本质力发展的总体速度来定。以经济发展过程为例: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闲置资源(特别是闲置的自然资源)较多,信息积累速度较慢,应该采用粗放型发展方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始趋于极限而信息的积累速度加快,此时应该及时地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信息的本质及其价值分析”一节中可知,有序度的增长完全是依靠信息的积累而产生的,这样,“最大有序度法则”又可变换为“最大信息增长法则”,即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积累和生产信息。
五、人类主体本质力量的基本形态
对于人类来说,其本质力量有三种基本形态。
1、个人劳动能力。个人的本质力来源于消费力,来源于机体对各种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向集体提供各种服务形式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个人劳动能力可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来表示。
2、集体生产力。一个人或若干个人与一定生产资料相结合,可组成一个较大的耗散结构,称之为集体。集体的本质力一方面来源于各集体成员所提供的个人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来源于集体所注入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量。其根本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商品、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产品,其大小可用该集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来表示。最小的集体是由一个人与一定生产资料所组成的“单人”集体,其次是由一个家庭与一定生产资料所组成的“家庭”集体。根据向社会提供的功能产品的类型不同,集体本质力又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提供武装防御功能的军队,其本质力的表现形式为战斗力;提供管理功能的政府机关,其本质力的表现形式为行政调控力;提供服务功能的饭店、旅馆、理发店等,其本质力的表现形式为服务功能的数量和质量。
3、社会生产力。一定区域内的若干集体相结合,可组成一个更大的耗散结构,称之为社会。社会的本质力来源于各个集体所提供的各种功能产品,其根本目的是使各种功能产品协调发展,使之产生出更大的叠加放大效应,其大小可用该社会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来表示。
个人劳动能力是集体生产力的基础,而集体生产力又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因此个人劳动能力是一切社会作用力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它所形成的劳动价值是一切价值增值的唯一原因。
这样,“最大本质力法则”又可变换为三个法则:
最大个人劳动能力法则:任何个人都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个人劳动能力。
最大集体生产力法则:任何集体都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集体生产力。
最大社会生产力法则:任何社会都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