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思考问题 价值问题的哲学思考



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属于人类认识理论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两个方面,因此可分为事实认识哲学(即一般哲学)和价值认识哲学(即价值哲学)两大类。显然,价值的哲学问题是全部哲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价值的本原、本质、主观反映形式、决定因素等问题的理论观点。只有正确解决价值理论的哲学问题,才能在宏观上正确把握价值理论的发展方向,为具体的价值理论问题提供正确的研究思路。

一、价值的本原

价值的终极本原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对应于不同的哲学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个典型的错误观点:

1、价值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是由人类的主观意识来定义的。“对象”有无价值,主要在于它能否引起快感,价值是一种“有效”的观念,是主观假定、主观满意、主观兴趣或占有情感的表达,因此价值只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而根本不存在其他的价值本原,也就是说,只有人类才是价值的最终本原。

2、价值是一种超现实的规范或理想,是上帝的创造物。事物是否有价值在于观念体系的逻辑规定,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的境界,或者是上帝赋予的。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第一种观点只看到了价值与人类之间的联系,看不到人类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必然联系,不知道人类本身就是物质世界进化的产物,不知道人类的本原就是物质世界,因而不知道价值的本原就是物质世界;第二种观点只看到了价值意识与价值的相对独立性,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不知道价值意识与价值均来源于物质世界,看不到任何规范、理想或上帝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物质运动的主观反映,看不到规范、理想或上帝的本原就是物质世界,因而看不到它们所赋予、所规定的价值的本原就是物质世界。

在“负熵与价值”一节中已经阐述了,价值最初来源于特殊的物质系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运动,“有序化能量”是最原始意义上的“价值”。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有序化能量”进一步发展成为“广义有序化能量”,才逐渐成为真正人类意义上的价值。

价值最初是通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才得以产生和增值的,后来随着人脑的形成,信息生产和积累的速度加快,价值增值的速度显著加快,这时,价值的形成和增值主要是通过人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以知识积累为加速器而不断产生和增值的。总之,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二、价值的本质

关于价值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

1、“本性说”。这种观点认为,我们赖以生活的价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2、“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

3、“抽象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评价某一事物就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

4、“奥妙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价值的最后基础在于人类的自许,在于人类对世界的冀望,在于人类对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愿。

5、“关系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文德尔班把价值当作是一种联系和关系,并认为是诸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专指人类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即任何有联系的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价值,这样,价值就成了联系和关系的代名词,从而混淆了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

6、“意义说”或“需要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解释“意义”或“需要”本身又是什么内涵,因此这种观点只能是两个名词之间的“同义反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7、“属性说”或“效用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指客观事物的一种有用属性。这种观点把价值等同于事物的功能属性,忽略了主体特性和介体特性对于价值的决定性作用。

8、“主体性说”或“态度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赋予客体的属性,它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这种观点把价值与价值的主观反映混淆起来了。

9、“劳动量说”。这种观点认为价值就是劳动价值,它由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来决定。这种观点把劳动价值这样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当作了一般的价值形态。

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价值的某些外部或内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价值的哲学本质。

三、价值的主观反映

有人提出:“价值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其实,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就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如果认为价值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这就等于说价值只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而没有主观的反映形式与之相对应,即价值这种客观事物不能被人类所认识,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相反,如果认为价值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这就等于说价值只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而没有客观的存在形式与之相对应,即价值认识是完全主观自生的,不是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反映,这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事实上,价值既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主观价值又有价值观与情感两种具体形式。其中,价值观是人对绝对价值的认识,或者说是人对价值绝对性的认识;情感是人对相对价值的认识,或者说是人对价值相对性的认识。因此价值观(或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显然,客观价值由客观价值标准来确定,主观价值由主观价值标准来确定。客观价值标准就是主体的本质力,主观价值标准就是主体的欲望、感情、情绪、兴趣等,它们是客观价值标准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

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方面,客观价值决定和制约着主观价值,主观价值是对客观价值的反映,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

四、价值研究的方法论

    在关于价值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上,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一种是人本主义;另一种是还原论。

    人本主义力图从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来认识人类的本质,它脱离人类的生存环境、生物的进化过程和社会的发展过程来孤立地考察人类,把人类的某些超历史的、抽象的特性(如“本性”、“本质”、“存在”等)作为其观察参考系,来探索人类学和社会学问题,把人类自然存在的某些特性孤立化、绝对化。它最初是为了反对封建意识形态,反对把人的本性神秘化,反对认为国家和法具有超自然根源的唯心主义理论,把人理解为自然存在物和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唯物主义的特征。但是,它把人类自然存在的某些特性看作是理性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绝对化的本质,在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方面表现出唯心主义的立场。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有的人都具有完全相同的、永恒不变的本性,要求废除“不合理性的”和“反自然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制度,认为人的缺陷和苦难都是由环境、恶劣的教育、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

    还原论力图从人类的生物性角度来认识其社会性,认为人类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都来自于化学进化与生物进化,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可还原为化学变化与生物变化的低级运动形式。还原论存在两种具体形式:①形而上学还原论;②辩证还原论。形而上学还原论把复杂事物理解为简单事物的直接累加,力图用简单事物的基本规律直接外推出复杂事物的基本规律,把人类的社会性直接还原于生物性,否认人类社会性的特殊本质,力图把动物的行为规律直接外推出各种社会规律,把生物学规律原封不动地运用于解释社会现象,把生物性和社会性看作是等同地决定社会现象的因素。这种方法论上的折中主义态度最后往往把社会矛盾说成是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发生冲突的结果,例如,把利己主义理解为人的“天然本能”的表现,把利他主义(或集体主义)理解为人的社会特性的表现,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矛盾冲突理解为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而辩证还原论把复杂事物理解为简单事物的发展与升华,一方面复杂事物具有与简单事物某些相同的特性,但是又有不同于简单事物的特殊本质;人类的社会性虽然是由其生物性发展而来,但具有某些完全不同的特殊本质,人类的社会性虽然可以还原于生物性,但不是直接的、简单的还原;人类的行为规律虽然是由动物的行为规律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但具有某些本质的区别。

    五、价值的起源与进化

    在价值的初始形成问题上,存在着两大理论阵营:一大理论阵营认为,价值必须具有人类的性质,随人类主体意识的形成而形成,是纯主观性质的东西,是由人性中最深处的需要、意识或理性来决定的,并按照人的理性尺度来度量的,称之为人本价值论,它是人本主义在价值论领域的延伸,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另一大理论阵营认为,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人类独有的,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因而称之为进化价值论,它是唯物主义还原论在价值论领域的延伸。

人本价值论把人类的价值现象看作是在精神现象出现以后才随之出现的东西,把人类主体的出现作为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原始起点。从而认为价值“必然具有人类的性质”,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进化观念进行解释,否则便会导致“自然上帝”出现。这种观点认为主体是以精神的出现为标志而区别于客体的,由精神现象所决定的价值现象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完全不相干,因而与生物的进化过程无关。有些学者认为价值是由人的需要来决定的,而人的需要又是由人的理性意识来决定的。由于人本价值论绝对地割裂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必然联系,把人类的价值现象看作是一种脱离物质运动的某种神秘东西,是一种由绝对精神和绝对理性来确定的另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与绝对精神或绝对理性的唯心主义是一致的。由于人类意识也是逐步进化而来,那么与人类相伴的价值现象也应该是逐步进化而来,不可能在某一发展阶段突然出现,因此拒绝从自组织理论——进化论角度来研究价值,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人本价值论是唯心主义在社会科学的价值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广泛存在于各种人文科学中。

   进化价值论认为,既然人类主体是从非人类的客体进化而来,那么具有人类性质的价值现象必然是从非人类的其他物质现象进化而来,即价值的前身或胚胎必然是某种物理量或化学量,价值现象的出现也必然经历一个逐渐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价值的原始形式(称为潜价值)与价值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价值事物与价值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发展,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性的、绝对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为了深入探索人类价值的进化根源,进化价值论把价值概念延伸到自然科学中的负熵概念上,因为负熵的内涵与价值的内涵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其根本作用在于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规模,而人类社会可以看作是一种高等耗散结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序化规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负熵并消费负熵的过程。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规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价值和消费价值的过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系统哲学家拉滋洛以及生物学家米勒等人,均从自组织理论的不同层面,把价值视作“负熵”或系统的“目的环”,视作系统保持自身自在发展的“应变张力”,等等。但是,他们既无法区分也无法沟通负熵与价值这两个概念。

    在进化价值论的阵营里,又有两大基本派别:一个是辩证进化价值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还原论在价值领域的表现形式;另一个是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它是形而上学还原论在价值论领域的表现形式。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把一般耗散结构的负熵与人类的价值完全等同起来,无视其内涵上的巨大差异,生硬地拉扯在一起,但又找不到两者相互衔接的理论依据。他们把人类高度发展的价值现象与低等生物的生命现象简单地等同起来,使复杂多变的人类价值现象简单化、低级化了,无法圆满地解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其结果为人本价值论提供了大量攻击的借口,大大削弱了进化价值论的说服力。例如,有人认为:“同宇宙演化总趋势相反的局部发展过程形成价值。熵减少,负熵即价值。广义地讲,能量物质,信息的结合,聚集,消除不定性和绝对均衡就是价值,即正价值”(《价值和价值观念》第186页)。这种观点从热力学的角度来机械地、笼统地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任何可操作性,既不能说明人类心智水平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不能对任何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准确解释。另一种观点虽然发现了负熵与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着内涵差异,但并不知道这种内涵差异到底是什么,而且也无法找到这些内涵差异产生的理论依据。他们虽然认为,社会意义的价值远比物理意义上的负熵复杂得多,但并不知道后者是怎样进化为前者的。普利高津看到了价值与负熵的巨大差异:“熵这种隐喻已经吸引了不少作者用它去论述社会或经济问题。显然,在这里我们必须十分小心。”由此看来,正确认识负熵与价值的内涵差异,是价值理论中的关键性难题。

 儿童哲学思考问题 价值问题的哲学思考

正因为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击败人本价值论。由于价值现象比事实现象具有更大的运动变化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和主观反映上的随意性,因而更容易被罩上神秘的外衣,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这就是人本价值论长期存在的客观原因。辩证进化价值论看到了负熵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用科学的方法扩展了负熵的内涵,并转换成能量形式,使之与价值的内涵衔接起来。辩证进化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彻底击败了人本价值论,从而把唯心主义赶出了价值论领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5354.html

更多阅读

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高一新生入学教育

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的思考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关系到高校

关于发挥人才作用问题的思考 发挥人才作用

关于发挥人才作用问题的思考人才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开拓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作用更加重要。近年来,我们永寿县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果畜富民、

关于现代社会转型中日常书写问题的思考 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关于现代社会转型中日常书写问题的思考蒋吉华笔者所谈的日常书写,指的是正常的中国人用手与书写资料(“文房四宝”、硬笔等)配合,在作力对象(纸、绢、崖、石、墙等物体)上日常进行的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汉字书写活动。简言之,就是文字在日常

声明:《儿童哲学思考问题 价值问题的哲学思考》为网友柚花离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