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关注春运
关键词:春运 雪灾 春节 传统文化的沦丧 国际责任
从12日起到1月30日的冰雪天气直接导致了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安徽、陕西等全国14省至少7786.4万人遭受雪灾。被困在候车厅的期待早些上火车,被困火车上的期待早日到家,到家的期待早日恢复基本的家庭、煤电、蔬菜与粮食供应等;这个春节假期就如白茫茫的雪景,一眼望不到边。
雪灾让交通瘫痪,京广线停运,沪穗杭,这三个外来人员最集中的地区已经停止售列车票,南方多条主要干道因为冰雪而封闭,上海停发了所有客运长途班车……雪灾、屡禁不止的黄牛党与原本就是票源紧张的春运,这三个因素结合可谓“雪上加霜”,在全面挑战中国交通运输上的承受能力。
有网友发表言论就春节的传统文化提出深层次置疑,以下是所援引的部分言论:
一场大雪,令南部半个中国几乎陷入瘫痪,为什么?是老天的错,还是朝廷的错?
可能是中国人民全体的错,为什么大家非要回家,都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在作祟!在这举国心焦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及时的反思我们的文化,彻底革除恶习,走上国际正轨,与欧美文化同步,否则灾难和痛苦还将继续。
为什么这个节日(圣诞节)这么具有吸引力呢?关键还是在于它的形式,我们可以对基督的教义和耶酥的来历不感兴趣,但是我们的青年和我们的孩子不得不被美妙的耶诞歌,挂满装饰品的耶诞树,还有魔法般的耶诞老人勾走魂儿——更重要的是,西方的节日并不强调家乡和宗族观念,既没有祖先崇拜,也没有沉重“孝道”的负担,更多的是方便,人本,符合现代生活节奏……
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实际上逐渐变的不那么重要了,我相信现在西方的情人节已经超越了中国的七夕,而耶诞更是急起直追,这几年大有超越春节的势头。今天的传统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欠缺美感,欠缺科学,欠缺理性,即使现实中的春节给我们带来的其实是很多不便和痛苦,也不肯舍弃,而更多时候,我们的春节文化甚至给人以丑恶的感觉!土,俗,艳,吵,乱,就是我们春节文化的现实写照和留给世人的直观印象!
春节,它令我们联想到什么:拥挤的春运,艰难的团聚,烦琐的礼数,巨额的消费,复杂的人情,虚荣的炫耀,假惺惺的慰问,震耳欲聋的鞭炮,花花绿绿艳俗的歌舞,千篇一律恭喜发财的拜年声,还有不得不见的讨厌亲友,人情礼数……也许,我们是应该和父母们团聚在一起,但是春节却是礼节性的,强迫性的,并非出自真意,这种盲目的亲情团聚观念,实际上毫无意义,而虚假的礼数和人情关系,更加败坏我们国家的道德和秩序。如果作为家庭,必须团聚一起,什么时间不可以,什么地方又不能?这一切,似乎都有些沉重,也许春节除了拿压岁钱或奔乱跳的孩子,没有一个成年人是感觉轻松的……
如上言论对春节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可谓直接而深刻。笔者感觉颇有些危言耸听、传统文化沦丧的成分。
笔者丝毫不否认每年的春节都劳民伤财这个客观存在:商家总是以各种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大赚一把;成年人忙不跌地给晚辈压岁钱,并让孩子们养成了已经成年“还不停地要,要到大人们想逃”的习惯;那些归心似箭的游子不惜花高价买票,却不得不承受着更低的服务质量;尤其是在雪灾煎熬的时候,那些滞留在火车站、飞机场无依无靠的人;那些原本在竞争中已经焦头烂额,却还是不能不由于春节放假期间加班而支付三倍薪资的企业与事业单位的投资人与管理者;那些为每年的贺岁节目、联欢晚会而兴师动众,已经让人麻木得难以感觉到对财富心疼的程度。
——歌舞升平的表面繁荣中,似乎我们忘记了:还有那么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衣食住行而发愁,为了基本医疗保障的缺乏而不敢生病,为学费而发愁,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在外漂泊,并留下留守女人与留守儿童,甚至让年迈的老人独自在家而不能尽孝道,有更多的人为了养老问题没有着落而发愁。
就如笔者在《民工潮、春运与改革开放的反思》一文中所提到的,将一年的亲情浓缩在1%-3%的时间中,每天365天,能够有10天与家人在一起就算是相当奢侈的了。春节仅仅是约定俗成的最重要的团圆的日子,假如这一点基本的权利都被剥夺,那么整个民族的文化虚无就将呈现摧枯拉朽之势。
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春节是一大陋习的说法,并倡导春节不回家去过年?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反思比雪灾更为让人忧虑。
笔者认为,中国的春节有难以替代的位置,是汉文化中最核心的内涵之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对外民族的人更有巨大的吸引力;雪灾之后,我们反思的不应该是春节的去留,而是如何将春节民俗发扬光大的问题。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之一。放弃了“春节”就相当于放弃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制高点。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对自己说的每句话,发表的每一个观点负责任。否定一切地做“彻底的愤青”是容易的,持有建设性建议还是需要理性的思想者。在狂噪的愤青与沉稳的思想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比放弃民族经济利益更可怕的是放弃民族文化与灵魂深处的东西。
春节,以什么理由存活下去?
这不是似笔者这样的民间思想者寥寥数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甚至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的华人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是历史性的问题而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更是整个国家的文化与传播部门所必须正视的问题。笔者充其量对相关部门有些启发,或者有个改进的开始就已经是适当不易的了。部分观点已经在去年11月4日的文章《从复兴之路到百家讲坛》中有所涉及,在这里仅仅提出几个问题:
假如圣诞节有圣诞老人的经典形象,为什么春节不能有一个类似于圣诞老人的形象代言人?
假如圣诞节有对人性与真善美的充分尊重,为什么春节不能有一些美好的记忆留存下来?为什么春节的风俗都或者被禁,或者遭封杀?为什么春节的庆祝方式单一而没有创新?
假如圣诞节已经构成了西方宗教与文化对整个人类的产业,为什么不能让春节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外汇,成为汉文化传播的使者?
假如区区持续不足15天的奥运会,所带来的“后奥运经济”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多少正面增长的时候,我们甚至举全国之力,举办这个综合性的国际体育比赛。奥运会成为一切的绿灯与通行证,也是收取高额费用最堂皇的理由。我们就可以投入数百亿的资金,而春节却如此不尴不尬地活着?
理性地算计之后,再回首那些国际潮流所带给我们的东西,从入世、奥运会到次级债,中国从这些中的哪个得到了切实的收益?
入世让我们遭遇跨国企业与外来资本对市场的掠夺,百姓在生活享受方面的攀比,对民族文化的彻底抛弃,淳朴的变得浮躁,稳定的家庭结构遭遇情感敲诈、交易、投资甚至是诈骗与阴谋,所得到的那些物质资料的丰富增长,在被浪费与通货膨胀消磨之后,不知道还剩余多少,即使是那些先富起来的少数人,幸福指数也低得可怜。
整个中国对2008年奥运会的兴师动众已经有目共睹,但在多大程度上会带来实质的收益,却依然是个未知数,关于奥运会,笔者已经多次提到,在此不多言。
再来看次级债,次级债固然给美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带来了伤害,不管是花旗上个星期公布的亏损98亿美元,还是美国某经济学家所估算的损失3.2万亿美元,但这些损失必然甚至加倍地转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发展中国家的身上。这也在笔者多篇文章中进行了分析说明。而在最近的达沃斯论坛上,主题就是将带领国际经济走出次级债的泥潭的重任有意识地放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当下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的肩上。
为什么韩国就可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我们却不能?为什么日本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之后依然保持低调,以长期“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而我们就要为了那区区的CPI近乎失控而高调紧缩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不仅抑制了制造业的出口,同时鼓励了进口,并且对外资也有巨大的吸附作用,因而中国就难以逃脱这一重担了。
想当初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中国依然在百废待兴的时候,我们却提出世界上还有2/3的人受苦,现在又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发展最快速的中国与印度,来承担世界经济次级债的压力。
我们有什么义务承担全球人民的生存压力?!凭什么?!
我们不是拒绝与国际接轨,而是需要理性地算计一下得失。
其实并非所有老外的东西都是先进的,都是对我们有帮助的。
情人节、圣诞节等等,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入侵。文化入侵的是我们的头脑,占领与排除的是我们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有点类似于在企业并购之后的文化同化。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中,我们能不为社会的动荡而反思吗?
但事已至此,想回头已经不可能,索性就大胆地超前走。
就如国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应该被迫地发出最后的吼声,
——注意:不是为了点滴国际形象,花重金买面子。更不是民族与文化虚无主义。
贾春宝
2008年1月31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