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实在”与“客观虚在”辨
——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所谓“客观实在”
哲学上有一个词组,叫做“客观实在”。其实,在“客观实在”的对面,还站着一位“客观虚在”。可惜的是,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不知有一个“客观虚在”的“客观存在”。
何谓“客观实在”?
一般地讲,人们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当作“客观实在”。就是说,只要是“物质”就属于“客观实在”。由于“物质”是非“主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有“客观实在”的用法。而事实上是,世界上压根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实在”而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实在”或者说只有相对意义上“虚在”。换言之,“实在”和“虚在”均相对而言,两者是不能分割的。
为此,为了把上述问题搞清楚,我们就需要首先认识、确认一下何谓“实在”和“虚在”的问题。首先讨论一下什么是“实在”。是啊!什么是“实在”?难道用“意识”可作为衡量的标准吗?
显然,上述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意识这种东西具有严重的盲目性或不确定性。如果人们“意识”错了该怎么办?而事实上是,不要说人的意识,即便是精密的科学实验仪器,能否完成上述任务?
更重要的是,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有“不能同时走过同一条河”之说,因此,所谓“客观实在”由于是拿人的“意识”作为检验其“实在”的基础、依据,所以所谓“实在”其实已经是不复存在。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客观实在”无疑已经变成了“客观虚在”,就是说所谓“客观实在”实际上已经是“曾经存在”。诚然,如果有人把它称为“主观实在”也可以,因为它是“意识的产物”。
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正确判断的,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所谓“客观实在”而只有“主观实在”。如此也就说明,所谓“客观实在”,其实指“主观判断”。
何谓“客观虚在”?
如果说压根就没有“客观实在”,那么,是否就可以说有“客观虚在”的存在?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这里讲的“客观虚在”也应该是个相对范畴,同样存在着一个“不能同时走过同一条河”的问题。通过上述是否可以得到下述结论:世界上只有“客观虚在”而压根就没有“客观实在”。
第一、对于事物、物质的运动来说,只有历史和未来而压根就没有现在,这是造成没有“客观实在”而只有“客观虚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换言之也就是说,一旦人们认识到有“客观实在”存在的时候,它已经变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客观虚在”了。反之说明,只有尚未发生的事物、物质才有成为“客观实在”的可能,但一旦发生那它同时就演变成“客观虚在”,这是由物质的运动决定。
第二、“虚在”不等于不存在,更不等于“一定存在”。这是由于,里面加入了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因素。当然,这也不是说空间、时间就是一种物质,而是说物质的运动需要一定的空间、时间所以使所谓“客观实在”均变成了“客观虚在”。这样一来,凡是存在的那它就属于“客观虚在”的范畴了。由于传统哲学认识不到这一点,并把意识作为“客观实在”的依据,所以属于“主观判断”。
如此,笔者是否在说,一部人类的认识史就是一部认识“客观虚在”的历史?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过,有一点需要给大家讲清楚,那就是,这里讲的“客观虚在”不仅指“运动中的物质”。
什么意思?就是说它还包括“物质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之道理——原理的“客观虚在”。当然,它还应该包括空间、时间和人类对客观事物、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认识、知识等“非物质”范畴。关于这个问题,由于笔者已经在《非物质世界发现》一文中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