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同性相聚和异性相离
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早已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而且这一结论明明白白的写在物理教科书里。这一结论是人们通过考察不同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而这样的现象,也是重要的场物质概念建立的基础。由于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异性结合现象,例如动物界中,雄性动物为争夺对雌性动物占有权的争斗,更使这一观念深深的在人们头脑中扎下了根。我们在这里叙述这一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形成过程,其目的是什么呢?是怀疑吗?不是。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就在于要指出:人们是不是过于看重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则,而忽视了物质世界中的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呢?我看是有点偏爱。
那么,我们所说的另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标题中所赫然标明的——同性相聚和异性相离现象。而且,我完全敢干打包票,这一“同性相聚,异性相离”现象,是确实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更为普遍、更为经常、更为一般的现象。那么,我们有什么事实作为根据吗?我相信,只要我一开头,任何人都会毫不费力的说出一长串这样的客观事实来。比如:油水混合物,一般情况下总是分开的,因而化学上在谈到物质的溶解性上,有一个“相似相溶”原理,就是从上述现象中归纳出来的。就是说那些结构相似而且性质也相似的物质,总是优先互溶的。固态的非极性类物质容易溶于不易溶于水的汽油、煤油;含有羟基的乙醇易溶于含有羟基的水。你再看,密度最轻而相差无几的各种气体,聚集在一起形成地球大气层,而密度较大的固体却聚集在一起形成地壳,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水集中在海洋里,高密度的物质则聚集在地心里。地球上的矿藏分布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的石油矿、铜矿和金矿,而性质相近的稀有金属也总是聚在一起的。在微观世界里,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空间内运动形成电子壳层,而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却聚集在小小的原子核内。磁铁的南北两极总是分居磁铁的两端。等等。
这一现象在生物界内也广泛存在。猴子和猴子组成猴群,狼和狼组成狼群,其它如象群、羊群、马群、鹅群、雁群、鱼群、蝴蝶群、蚂蚁群等等,真是不一而足。而在一大群中,又分成许多小群。可以说,这样的生物群落,连同植物也在内,几乎是无限的。人类也总是表现出这种明显的群落分布现象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格言了。但这样的名言只存在于人类的社会交往实践中,在科学领域内还远不足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观念相抗衡。我们不妨再来推敲一下两性关系。我们先分析一下人类。人一生中的两性交往也往往总是以男女分群为主的。从当学生开始,男学生往往大部分时间和男学生在一起,女学生亦然。成年人和老年人,也应如此。经常泡在女人堆里的男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女人经常泡在男人堆里,也多会受到人们的非议。两性交往的极端是性交。事实上,真正的两性性交现象也还只是一种极特殊的极短暂的本能行为。比如很多动物的性交,往往集中在一年内的一个很小的季节内。而所谓的异性相吸现象,人们也只是从阴阳电荷的相互吸引和异性磁极的相互吸引这样两个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理论概括。它们和我们上面所举的普遍现象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作用的效率上看,都要相差很多。雄兽之间为争夺雌性而进行的打斗,可能远不如狼群袭击羊群时的那种残酷。那么,上述的普遍现象应称为什么现象呢?这当然不能叫“同性相吸,异性相斥”,最恰当的概括应当是“同性相聚,异性相离”。那么,我们在这里为什么要喋喋不休的,长篇的叙述这一现象,并为之正名呢?我们的回答是:为了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世界。抛开生物界不谈,单从物理世界来看,为什么电子都聚集在原子核外的特定壳层内?为什么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不能掉进原子核内去呢?为什么围绕太阳运动的九大行星不能掉进太阳中去呢?过去只用圆周运动的离心现象来解释,我们认为是很不够的。我们认为,从场论的观点看,引起“同性相聚,异性相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场物质的作用。我们认为,对地球和核外电子来说,都是因为在地球轨道内部和电子轨道内部存在着一个有一定密度的场球的缘故,而且这个场球一定是磁场球,或者是电磁场球,正是因为这样的场球存在,才决定了电子永远不会掉进原子核中去,地球永远不会掉进太阳里面去。这样的场球在地球本身在电子本身也存在。场球是地球和电子的保护神。就是说,所谓的空间弯曲,确确实实是和场球相对应的。当然这样讲,这样说,并不排斥强大的外来冲击力的意外作用。比如同一种动物往往能发出某种特定气味,而这特定气味,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是由特定的实物粒子的特定场携带传播出去的。
就是说,我们谈这一现象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场概念学说。就是说,“同性相聚,异性相离”现象是由场物质规定的,是场物质存在的一个具体表现。而且“同性相聚,异性相离”也是解释场密度产生量子化分布的有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