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研究(1)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产业革命之前,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就已经出现并历时数千年之久。近现代工业化的浪潮则进一步撕断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①,形成农业和工业的对立,进一步改变了城乡各自的经济性质,使城乡结构的二元特征更加明显,城乡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世界各国在发展的初期大都经历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所致,城乡分割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同一片国土内,发达的大都市与落后的乡村并存,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共生,使城乡对立的矛盾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很明显,也使处理城乡关系、消除城乡差距成为国家长远发展所要面临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在中国,城乡关系始终处于各种经济关系之首,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所在,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回顾

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城乡关系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的来看,从建国后到本世纪初的五十余年里,“农业支援工业,乡村支持城市”是中国城乡关系的重要历史特征,这一特征在铸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困扰国家长治久安、持续进步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成为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围绕这一战略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也随之展开并不断深入,目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在相关研究和具体操作领域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进展,中国的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改变,中国的城乡面貌也有了巨大改善,中国的城乡关系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巨大转变。

   (一)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回顾

自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总的来看,除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农村改革导致乡村短期繁荣外,在其他各个时期,城市地区的发展都优于农村地区,在战略安排和利益调整中城市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研究(1)

1.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城抑乡”局面形成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上,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推行重工业战略又要压低影响重工业发展的成本,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抑农促工”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依靠行政的力量优先促进重工业发展。在农村,农民发展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的经营性行为被严令禁止,农民主要是通过提供农副产品而不进入城市的方式,来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和降低工业发展成本,绝大部分农民被封闭在狭窄和单一的产业领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长期没有得到改变,农村城市化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出现一定时段上的停滞和倒退。在这一时期,重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增强国家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重工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阻断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转移的途径,人为深化了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而大量指令性的制度安排又限制甚至取消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扭曲的产品和要素价格,抑制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自发生长,就造成了城乡分割发展的局面。

2.农村改革助推,城乡关系松动阶段(1978-1984)  

改革开放为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年,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发起“包产到户”改革,1983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宣告终结, 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农产品价格改革和基层行政组织改革也随之启动。同时,在农村改革的带动下,城市改革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城市也开始尝试性地进行如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改善劳动就业制度等改革,形成了以农村改革为主、城市改革为辅的局面,从而在制度层面开始松动坚固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发挥出了对生产力的巨大释放作用和示范效应,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均取得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城乡二元结构朝着有利于农村的方向演变,城乡关系整体上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城乡分割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3.转轨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阶段(1985-2003)   

1985年后,中国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农村相配合的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改革重心都开始向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方向转移,为了保证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资金和各种资源配置也逐步向城市倾斜。1993年我国正式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适时地改变了重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沿海转移。但好景不长,由于大的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而乡镇企业自身又存在诸如布局高度分散、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等自身的局限性,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就业逐渐下滑,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发展的作用日渐式微,农村地区的发展又陷入了新的困境。之后,随着中央政府的分权化改革,城市和农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政府力量特别是中央政府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控能力呈减弱趋势,尽管中央政府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不断做出努力,逐步调整“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市社会管理制度,并增加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分割制度和市场机制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强化效应,但在复杂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城市偏斜性政策惯性面前仍然不能有效扭转城乡分立发展的局面。大体来看,在这段时间里,尽管农村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农村的角色仍然是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是城市发展的支持者和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者。城市改革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在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行政体制下,城乡二元结构的利益重心始终在城市一边,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赵峥 博士)

 

 

① 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551-552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5116.html

更多阅读

如何看懂时序图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序(1)

     First Things First(首先),在当今社会,除非你的生活能够远离金钱,否则不管你喜不喜欢,人人都需要关注财经新闻,不仅要关注国内的,更要关注国际的。因为这些年来地球越来越小,全球经济已一体化,真可谓我们生活在一个村——地球村里,任

决胜拐点 “拐点”营销,食品行业经济下行期的胜出之道(1)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深化,各国对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都不太乐观,纵观全球格局,中国市场看似仍然相对风景这边独好,但尽管如此,国内一些外向型经济及金融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还是受到了源自华尔街这场海啸的直接传

大豆的n种死法读后感 服装店的N种死法(1)

  策划/执行 《城乡致富》记者 张雁彦 刘辉 陈晶晶  ● 忽视细节,必被顾客忽视  ● 选址不当,梦想沦为空想  ● 营销失策,顾客必成过客  ● 相互猜忌,合伙终将散伙  随着近几年服装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

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 中国消费模式转型的条件已基本具备(1)

(一)居民消费已进入一个较高层次,具备较强的购买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经过不断的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财富不断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且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结余购买力有了巨大提升,且已逐步进入释放期。 

CFPA:走中国的小额信贷之路(1)

 摸石头过河:趟出一条为贫困农户贷款的新路  2006年,一个叫穆罕默德·尤努斯的孟加拉国“穷人的银行家”,因其致力于“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从而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他让世界震惊:一贯嫌贫爱富的银行也可以做到为

声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研究(1)》为网友疯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