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战术 博客 最具思想性的企业家博客



    企业家写博客,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一些网友质疑很多企业家不会打字,他们的博客真实吗?笔者认为你多虑了,会打字的企业家虽不多;但称得上“家”的打字员更是凤毛麟角。企业家怎么会轻易把自己的话语权交给别人,至多是把管理这些话语的权利交给秘书打点,所以我们才有幸读到这些精彩的文字。说起企业家博客自然有几个不得不提的名字,首先是老潘(潘石屹)的博客,据说日点击量10万,相当于一份口碑不错的报纸的发行量,你如果想知道老潘最近有拿了什么奖,说了什么“大话”不妨参考一下;王冉的博客被网友戏称“一半风云,一半风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冷峻调侃的说话方式在企业家中可谓首屈一指,寓教于乐=寓教娱乐,勇气可嘉!王石、袁岳的博客大多记录的是游山玩水的感受和异国风情的美景,够不上中产的阶级最好不要去攀比;冯仑的“风马牛”可是有专业的团队为其鞍前马后的劳顿,你如果看出了专业水准也没什么奇怪,而他的《野蛮生长》也在各大书店的热销榜上“野蛮”攀升……很多企业家的博客标榜的是一种高尚、时尚、自由至上的生活,捧场的人趋之若鹜,笔者就不在这里锦上添花了,另辟蹊径看看企业家博客中的管理智慧,所以以上的“大”家”不在入选范围内也是只是编者心存私虑,取己之所需而已。

  在众多的企业家博客中黄鸣的“商界思想库”最值得一提,“黄管理员”不仅把自己的企业管理的井井有条,更将几十年的管理经验和心得整理的头头是道,其博客更新的速度和文章的产量、无私的敬业精神(决不含任何为企业做广告的嫌疑)使其在年轻网友中赢得了极佳的口碑;牛根生的“牛式语录”是其博客中的一大看点,语言简介而富含哲理,要想成为“带工具的人”首先要不断的学习如冯启所言团队学习至关重要;徐小平老师的家美其名曰“邮箱里的灯光”,正如这个温暖的名字一样,仿佛在夜深人静时给彷徨或迷茫的人点亮了一盏心灯,读研、出国、职业规划你总能在这里找到不一样的答案——新旧杂志看似“以貌取人”实则却是思想领域的与时俱进。HR更应该好好品读,看他如何拨开云雾给职场的新人指点迷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HR工作的意义似乎也是成就别人从而获得自身的价值,这与徐老师分文不取做网友的“心理导师”的目的如出一辙;做管理咨询出身的赵民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思考企业管理的方向,他的“从军队看管理”系列值得一看;有深厚国学基础的卞华舵喜欢以古为鉴以史为文,从四书五经谈到唐太宗用人,文笔灵活隽永折射了其仕而优则商的经历;王育琨为几家媒体写专栏,可谓高产作家,文章贯通东西、紧贴实际,对于当下的时事研究的比较深刻和透彻;读徐刚的文字,如手捧一杯香茗与老朋友聊天,他的漫谈企业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和一些企业上市的困惑,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在“博海”中漫游了几许,突然想到一句话“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胡祥柏对华为与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变革的解析可谓新颖独特),很多人的思想见底和深度是所谓的“专家”和“大家”都望尘莫及的,在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互联网“舞台上”,依然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在穿行,也许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吸引眼球,而是表达自我,展现人生的另一种智慧与风采,只要取其精华就能从中受益,站在思想者的角度思考,有些问题也许会有另一种诠释和解答。

 企业家战术 博客 最具思想性的企业家博客
   编辑推荐:

  《带工具的人》......................牛根生

  《解析华为与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变革》............胡祥柏

  《新杂志,旧杂志.》....................徐小平

  《“储备干部”=“处备干布”》..............牛根生

  《谈员工的学习》.....................冯启

  《警惕二十九岁现象》...................黄鸣

  《现代作战新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赵民

                                                                   

 

          《带工具的人》  

         牛根生

         《人力资源管理》 2008年第4期

  人是生产力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两者的整体合一就是我所谓的“带工具的人”。所带工具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拿来”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务实的,也可以是务虚的;可以是反应堆,也可以是催化剂。总之,我们要的是“带工具的人”。

  生产力的革命一定伴随着生产工具的革命,而且以生产工具的革命为标志。市场里的主动者,通常是新式工具的率先使用者;市场里的被动者,多半是传统工具的抱残守缺者。工具之战渗透到人类竞争的方方面面: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打飞了义和团的大刀长矛;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圈走了第三世界的资源版图;精通外语的人,比只掌握本土语言的人既多了一张嘴巴,又多了一只眼睛。如果我们的“眼睛”始终能比别人多出一只,如果我们的创意始终能比别人高出一筹,如果我们的工具始终能比别人先出一套,我们就是“自带所有工具的人”,我们可以驰骋疆场,独步天下。但这是可能的吗?不可能!因为这不符合规律。

  现实的尴尬往往是,不少人自以为长缨在手,胜券在握,但当他爬到电线杆顶端的时候,才不幸地发现,铁丝早已换成了光缆,自己从屁股兜里摸出的老式工具,早就不中用啦,勉力而为还可能把螺丝搞坏。此时此刻怎么办?下去安触角,找工具?那就误事了。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狮子与羚羊的胜负只在早一秒与晚一秒之际、快一步与慢一步之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须事先找来“带工具的人”,才有可能宝刀不老,红旗不倒。人家的工具不是从屁股兜里摸出的钳子,而是从上衣兜里掏出的匣子;人家的操作不是用钳子大卸八块,而是用匣子输入程序。这就是差别。其实,一切工具的陈旧,都是因为触角的陈旧;触角不灵了,才导致工具变革的失灵。

  不论我们是铁观音还是泥菩萨,有两个铁定的法则不可违背:一个法则是不断地自创工具,成为“自带工具的人”;另一个法则是不断地“拿来”工具,引进“带工具的人”——因为我们不可能成为“自带所有工具的人”。当然,附属而来的工作是不断地淘汰队伍中不再拥有工具及工具老化的人。为了与事业发展保持同步,队伍中的每个人都要“一日三省吾身”:我的工具先进吗?若有危机,赶快去换新工具!

  树立一个目标后,首要任务是把能完成这一目标的人找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外有人。作为企业领导人,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不断地发现“企业木桶”的最长板与最短板,“第一长”援手为舵(“第二长”物尽其用),“第一短”援木为长(“第二短”未雨绸缪);二是不断地整合人才,每个阶段都把最能干的“带工具的人”请来(可以从企业内部选,也可以从企业外部挑),“挈领一顿,百毛皆顺”,这就最能解决问题。请来绵羊,一千头也不行;请来狮子,一头就管用。把钱存在银行里,与把钱“存”在“带工具的人”身上,哪一招更高?当然是后者。“带工具的人”能为企业带来机遇、成长、声誉及滚滚财源,而所取者十不一二,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银行”——不,简直就是一架“印钞机”。

  生产力的任何一场革命,均发轫自“带工具的人”。

     《警惕二十九岁现象》

                   黄鸣

  《人力资源管理》 2008年第4期

  《论语》与企业管理(1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都知道“59岁现象”――许多国企的老总年龄接近60岁时,一改过去勤恳、节俭的本色,盖因在60岁国企老总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他们心态失衡;而“29岁现象”却鲜为人知,但在中国“29岁现象”比“59岁现象”普遍得多。

  什么是“29岁现象”?

  我在多年培养、使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员工在20多岁时,学习工作有激情,工作上勤勤垦垦、踏踏实实,生活有艺术、有情趣,可是到了29岁左右,按说应该更成熟更有价值才对,但反而情绪波动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表现在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忽高忽低,设定的工作目标或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属或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牢骚满腹,对待批评建议经常没有耐性甚至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经常比过去,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过去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不认识的佼佼者做不切实际的比较,比较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严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症。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就像人们梦中经常遇到的紧急情况:想跑迈不开腿,想动动不了,想说张不开嘴,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过去30岁这个坎之后,这类人有两种结局,一种原来就乐观、平和的,通过及时努力调整一切正常化了。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挣扎抗争不过,就此消极麻木、一副万事皆休、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注意到这种状况多发生在30岁左右时,找他们分析原因,他们自已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经常听到这种人哀叹:“快30岁了,成了家没立业,什么时候立得起来呢?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们一样?”

  三十还没立业!对我触动很大,记得我30左右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上述症状,但也因功未成名不就,失衡焦虑了好一阵,好在及时用“阿Q精神抚慰疗法”调整过来了,都是“三十而立”这句古语害了大家!20多岁时,都知道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当快要到30岁时,眼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没能达到社会上讲的“立业”的期望和标准时,对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无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

  那什么是社会的“立业”标准呢?我认为是人们对三十而立要达到的社会期望水平过高。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充满了机会,各专业也因沉寂了十年,所以到转型期很多人一夜暴富。时代对77、78级80年代的毕业生格外惠顾,给他们创造了快速立业的机遇,成名成家相对容易;而到90年代末和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各行各业向专业化推进,而且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时成名立业的周期在拉长,进入门槛一再提高。

  现代社会“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

  针对29岁现象,前些年我提出了“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的观点。古代人均寿命50岁左右,30生命过多半,此时不立则晚矣,如50岁时再不知天乐命,则只有苦熬余生了。而现代人平均寿命已到70岁左右,古代的30岁相当于现在的40-50岁,而且由于知识爆炸、竞争激烈,各专业行当更加复杂化,变数更多,人到40-50岁才能到达事业的高峰。30岁左右时,有的人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创业者刚刚挣脱困境赚个温饱;许多公务员刚刚摆脱端茶倒水、打零杂的状态;普通工薪阶层生存问题刚刚得到解决(房价、教育等社会成本增高)。提出“五十而立”是让多数年轻人放平心态,期望不要太高,压力不要太大,不要过分急躁;提出了“三十知天命”,恰恰是因为这个年龄更需要及早知天乐命,看清人生大道,不违天命(自然法则、社会潮流、人生使命)。

  但后来我仔细阅读《论语》中孔子的原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发觉我原来的论点有些缺乏依据,如孔子讲的“30而立”中的“立”指的不是立业,而是立志立身,衔接前后两句就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说,我15岁开始做学问,30岁立志(周游列国,布道授业),40岁左右时学问习精,不再受外界诱惑而偏离方向。无论是学问不惑还是人生方向不惑,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立业”层面。大家知道,所谓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对于孔子来讲,立德算在40多岁后周游列国,50多岁弟子3000,贤人72;立功是孔子在68岁归鲁,方被尊以“国老”之后;而立言呢,在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间,孔子修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真正的立言不朽之作《论语》是在他去世后弟子们整理的。可见孔子的“立业”是很晚的。我常以此告诫那些视“30岁立业”为成功标尺的年轻人说:“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乎?”。

  我想对年轻一代说的是,你们的梦想追求固然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但过于急于求成的心理是不切实际的、有害的。希望你们把梦想藏在心底,保持知足长乐、知天乐命又积极进取,相信付出总有回报的心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5030.html

更多阅读

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有哪些? 2016最具前景的行业

随着2012年到来,目前的经济危机还在肆虐,面对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使就业形势不再严峻。因此,一些未来最具潜力行业,十分受到学子们的关注。专业人士向我们介绍了未来最具潜力的行业的十大最具潜力的行业的职业,帮助同学们在选择中国最

声明:《企业家战术 博客 最具思想性的企业家博客》为网友流浪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