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方面,非洲东南高原:一是阿特拉斯褶皱山地区,由大陆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系组成,为中生代末期和第三纪褶皱形成的一系列平行山脉,一般作东北~~西南走向,东南延伸1800公里,南北最宽约450公里。二是上几内亚~~刚果台地。三是东非裂谷高原。四是南非高原。
纵贯东非的大裂谷,其断裂活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发生在上新世,并延续到更新世。
第二方面,非洲西北沙漠:也即是撒哈拉大沙漠台地区(北非台地),是西起大西洋岸,动到红海之滨的广大地区。东西长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96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东北部多覆盖着白垩系至第三系的水平沉积,西南部除局部地区有上古生代的厚沙岩外,全区由闭塞地错综分布构成。地表主要由岩漠(石漠)、砾漠(戈壁)和沙漠组成。岩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基岩裸露或有一层很薄的岩石碎屑。砾漠多见于岩漠与沙漠之间的地带,地表覆盖着粗大的砾石或卵石。沙漠面积最广阔,几乎遍及全区。
4、非洲石油资源概况
石油储量约占世界8% 。天然气占5.5% 。主要赋存于新生代至古生代沉积岩层中。 储油、储气的层位较多,油质优良。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油、气储量最多。南非、博茨瓦纳、斯威士兰、津巴布韦等国有以硬煤为主的煤炭资源。
总之,亚非大陆的地质地貌有一个以东北向西南的沙漠、戈壁、高原的地理整体特性,与小行星的坠落轨迹十分吻合,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有剧烈的突变,并同期蕴藏了地球上已经发现的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
结论:通过对以上十二个撞击点以及对亚非大陆的地质地貌的综合性系统分析,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是撞击发生的时间,上述十二个撞击点发生在中生代末期的同一时间。
二是撞击发生的原因,是一颗巨大的石陨石(小行星,直径约一千公里,主要成份为石质,并富含盐碱等物质)的入侵所致。
三是撞击的灾难性后果:
1、由于这颗巨陨石在坠入地表之前,碎裂为几大块之后,分别坠入几个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撞击盆地(坑),及其盆地周边起伏跌宕并向外褶皱延续的山脉。
2、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降落于地表上后,进而沉积为岩漠(石漠)、砾漠(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
3、巨大的撞击力量与地表和地幔的巨大反冲力量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西部高原的形成,并伴随整体板块在较短时期的剧烈抬升和在较长时期的缓慢抬升。
4、巨大的撞击力量使得大陆分裂并漂移,进而导致大洋开启。同时在漂移的板块前沿,因地表皱隆起而形成带形山脉,并伴随大规模火山爆发。
5、撞击掀起的粉尘和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的遮天闭日效应,最终导致全球性冰川,也即核冬天的降临。
6、巨大的撞击力量形成的全球性剧烈地震、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以及强烈撞击掀起的粉尘、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三者共同在地表上广大范围内的降落与覆盖,最终导致恐龙及同期动植物的大灭绝。
7、被大量熔蚀物质和粉尘对原来地表上厚实的生物圈的大面积覆盖,最终导致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生成和蕴藏。
8、富含盐碱物质的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其中一部分飘落于海洋之中,进而使海洋变咸。
9、直径大约一千公里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在导致地球天翻地覆的同时,必然对地球的运行轨迹和运行姿态产生影响。同时,小行星本身是拥有磁场的。因此,撞击与外来磁场的突然加入,进而导致了恐龙灭绝时代地球磁场的巨大变动(或许是导致了所谓的地球磁极的反向效应)。
当然,人们一定要说,中生代末期的这一系列事件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因为,据不同的资料介绍,其时间的误差可高达几千万年。然而,测量历史年代的最先进方法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也即碳14法。但是其误差率为32%,也即正确率为68%,且距今越久远则误差越大。同时,巨大的撞击必然伴随巨大的爆炸和爆炸性掩埋后果。另外,巨大的撞击在导致地表天翻地覆、板块四分五裂之际,必然对地质地貌形成强大的应力集中以及板块的长久漂移和地质地貌的连续性变化。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中生代末期地球上的十大巨变均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是同一个原因所致的不同结果。也即是一颗小行星入侵地球并碎裂撞击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