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 天型 · 地经 · 人行——崔长林经济哲学观12



29、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规律”?

 

如上所述,中国的成功与成功实行市场经济有必然联系,否则谁能说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的中国不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的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谁又能说在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人不勤奋?反之,由于“前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与其社会制度不对应、对称的“计划经济”而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的“解体”,教训当然是沉痛的。

如此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搞上去,实现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十分必要,不对称的结果就会出问题。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不管采取什么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总有一种社会制度与一种经济制度对称,也就是说只有某种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对称规律”;第二,不对称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经济制度落后于社会制度;一种是经济制度越前于社会制度,但均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

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称”为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而不对称就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对称”不是别的,正是“守恒定律”的体现。为此,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有时把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对应关系”或“对称价值”称为“对称规律”,即“广义质能关系的守恒与转化定律”或“广义性能关系的守恒与转化定律”。也就是说,经济事物同样体现质能、性能的守恒与转化定律。

大家知道,在物理学上,有“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讲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一般是守恒或基本守恒的,否则该系统就会由于“质能关系”的不守恒而发生转化。物理学上讲的“守恒”其实就是“对称”或“基本对称”的意思,它在经济学、社会学上的表现,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否适应;具体地说,就是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否对称。

对称当然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否则,一旦不适应、不对称就会产生“反作用”或“反价值”。换句话说,之所以会产生“反作用”或“反价值”,就是由于人们违反了广义的“质能守恒与转化规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业已出现了“不适应”或“不对称”的状态,表现为资本增殖正在面临着购买力等资源的制约!

 

 

30、取代资本经济的为何是“资源经济”?

 

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资本积累到“过剩”程度时,资本决定经济的能力会削弱而出现“资本资源化”趋势。同时,比“资本资源化”趋势更可怕的另一种趋势是,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所形成的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于是,购买力资源成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购买力当然属于资源范畴。这样,资本能否增殖就取决于资源能否让其增殖。

 人行道 天型 · 地经 · 人行——崔长林经济哲学观12

像自然经济被产品经济、产品经济被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被资本经济取代的道理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会有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经济制度来取代今天仍然起主导作用的资本经济制度。那么,取代资本经济制度的又是一种什么经济制度?毫无疑问,就是资源经济制度。什么是“资源经济”?当然是客观存在而又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且难以用仪器测量出来的由购买力资源决定经济的一种模式。

比如,社会购买力这种资源在没有兑现之前就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比如,人类社会究竟应该经历几种形态,在没有走过来之前,就属于无形资源范畴(意识形态);比如,包括价值规律在内的各种经济规律的运动程序就属于“无形资源”范畴;比如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与管理程序等也属于“无形资源”范畴。那么,笔者在这里为何要讨论这些问题?当然是想说明资源对经济具有影响力!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上述这些资源对经济的影响力是资本的增殖能力无法抗衡或者说在资本增殖能力与资源影响力的对抗过程中,资本始终处于“下风”。比如,若没有购买力就难以生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即便能生产出来,也会由于缺乏购买力而使资本增殖乏力而贬值。再比如,不了解价值规律或违反经济规律,经济社会就别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而任何企业、“主义”也不能与规律来抗衡!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再强大,难道能与客观规律抗衡吗?规律是什么?当然属于“无形资源”范畴!诚然,能否“按经济规律办事”也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专利。那么,什么又是“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诚然,它就是“资源经济”,表现为能否“按经济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计划”。值得高兴的是,市场、规划、计划经济均属于“资源经济”范畴!

 

 

31、“资源经济”的本质是“资源增殖”吗?

 

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增殖是通过“扩大再生产”方式实现的,体现为“剩余价值的积累”。关于传统经济学上的这一认识,笔者基本上是赞同的,因为在供不应求或在“短缺经济”时代,由于企业生产多少基本都能够销售出去,所以存在着一个“量·本·利”的关系,即资本的增殖实际上体现为产品绝对数量的增长,而产品数量的增加又体现为“绝对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加。

上述显然只说了“劳动价值”,而把始终与“劳动价值”对应的“非劳动价值”忽略。作为物质而非仅仅是意识产物的价值形式,其形成绝不应该是个孤立的系统,否则就会违反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劳动价值”为何没有“非劳动价值”?那么,这个“非劳动价值”是什么?无疑是通过非劳动手段形成的。如果“资本增殖”体现“劳动价值”,“非劳动价值”势必体现为“资源增殖”呢!

资源也可以增殖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肯定,在人类尚未诞生之前,是没有什么所谓劳动、资本的,资本即便就是“劳动价值”的转化形式,那也不能否认了自然母亲在人类创造“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也就不要说人类劳动的形成、劳动价值的创造均离不开人体细胞组织的协作和劳动对象的存在。常言说“一个好汉众人帮,一个篱笆数根桩”,难道劳动就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4858.html

更多阅读

人行征信中心 天型 · 地经 · 人行——崔长林经济哲学观14

谈“经济规划”就不能不谈“经济计划”。笔者以为,过去我们搞的“计划”是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现在的“规划”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计划,更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因素考虑进去。一字之改,不仅

人行征信 天型 · 地经 · 人行——崔长林经济哲学观13

应该承认,“劳动价值”是绝对意义上的价值形式,是由“必要劳动”或“一般劳动”决定,而人类却始终生活在一个相对、具体的生态、社会、经济环境中,因此,讨论“劳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生态、社会、经济环境等“非劳动价值”因素的影响。

人行征信系统查询 天型 · 地经 · 人行——崔长林经济哲学观11

这,难道不是“人类一思考,上帝为什么会发笑”的原因吗?现在,笔者算是把上帝的旨意传达给人类社会、经济体和企业了。如果有人胆敢不听,那么,倒霉的,也只有那些不听话的人了。怎么办呢?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是能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富裕起来!因

人行道 天型 · 地经 · 人行——崔长林经济哲学观9

人们不管干什么事都应该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笔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作为物质的意识,是由物质转化出来的“意识力”,并且始终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笔者把它称为“意

声明:《人行道 天型 · 地经 · 人行——崔长林经济哲学观12》为网友温酒伴月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