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你内在的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力。那些高高在上,却无人追随的人只是在“云中漫步”,根本无法领悟领导力的精髓。领导力并非“与生俱来”,连最“原始”的领导素质都可以后天力得。确保他人完成工作是管理者的职责,激励他人把工作做得更好是领导暑的才能。
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拥有一个职位或头衔。事实上,被赋予某个领导职位只是领导力5个层次中的第二个层次。要想成为超越“老板”层面的领导者,要想使员工追随你不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听你的,那么你必须掌握投资于人并鼓舞他们的能力。为了实现个人角色的进一步突破,你必须卓有成效地领导并建立一个富有生产力的团队;你还必须帮助他人提升自我技能,进而使他们成长为新一代领导者。
如果你具备了上述技能与奉献精神,你就攀登上了领导力的巅峰。如此,你的影响力将泽被深远,使更多人为之受益。领导力的5个层次分别是:职位——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他们非听你的不可认同——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他们愿意听你的生产——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你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立人——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你对他们所付出的巅峰——人们追随你是因为你是谁以及你所代表的东西。
据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人们对权力的痴迷以及对成为领导者的渴望的强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对这种论调持有异议的逍遥派人士对权力的解读与支持者的解码或有区隔。但是,如果我们能想象起集市上奴隶头上的稻草或者是皇帝一时兴起的杀人欲望染红的双眼,就很难不得出某种近似荒谬的结论: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无不处于权力关系之中,在渴望权力的过程里反对着施加给自己的权力。
看起来,领导的出现算是一个进步,不管他是亚历山大还是拿破仑,它至少把权力关系急于与暴力或者丛林法则撇清、切割,尽管有很多时候它也毫不含糊地躺在暴力的脚趾上,就像许多善男信女渴望躺在佛祖的脚趾上一样。工业革命以来,工厂、公司等新组织的出现,为人们实践权力和领导者的梦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同时,领导要实现的途径越多,其难度也越大,自由竞争的崇拜者和人权思想家们的积极思考和著述,让人们不得不考虑隐藏某些赤裸裸的做法,采用更加柔性的、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方法和技巧来满足权力欲,这或许就是领导。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们需要相信,他们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种认知是领导者自省的基石。一个很容易被质疑、被批判但是却深藏于许多领导者心底的认知是:追随者在很大程度上不及领导者,这也正是他们之所以选择追随的原因。刁钻的观察家想也不想就相信这种说法不过是那些领导者的自我安慰—藉此,他们才能在老板椅上心安理得。
我们已经强调,领导与追随的关系之所以与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不同,正是在于前者强调了满足追随者动机的重要性。那么,追随者的动机相较于领导者,有何差异呢?它在需求的满足上落后于领导者吗?毋庸讳言,追随者在需求满足序列的行进步伐上滞后于领导者是常见的事实。但是,这不是全部。追随者的需求层次低于领导者,这种情况也很容易观察得到,但是,这也不是全部。关键在于,追随者在需求层次提高的速度和进阶的预期。领导者真的应该以自己的奋斗史来衡量追随者吗?举例说,如果一个创业者辛辛苦苦从个体户到企业主再到企业家,前前后后花了20年,那么面对一些新的追随者,比如五个大学生,他能指望他们再等20年吗?
人们即使不思考也会随口回答“不”。但这无济于事,因为它无法回答究竟以何种速度才能描绘追随者的合理期望。“面包会有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有。不过,有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追随者的动机是否和领导者具有相似性?尽管企业的领导者没有义务对追随者所有的动机负责,但是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尤其是中国的企业领导者们都渴望追随者能够寄托更多的动机在企业上—甚至于包括他们的人生价值。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联想系的创始人柳传志的“核心员工需要有事业心”的看法。
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作为一种自我选择,追随者选择追随某一位领导者的理由是,追随比不追随这位领导者(不追随所有人而自立门户,或者追随其他的领导者)至少在目前的信息条件下是更为有利的。当然,在企业管理的现实中,追随者们所能选择的范围是相当有效的,其信息也是相当不完备的,他们一是难以确定究竟哪一位领导者更为优秀,二是即使能确定,优秀的领导者也未必能应允其追随的意愿—这取决于领导者是如何评估追随者本身的资源和动机。领导行为发生的范围和场所是非常有限的:它往往仅仅适用于核心员工与企业领袖之间的关系。不过,随着通讯技术和传媒产业的发展,这种局限性正在逐步瓦解。
领导者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者,在引入并推进变革的行为中,成为影响力的主要行使者,是因为他们在对能反映共同目标的结果的实现路径上存在着“专门研究”或者“先知先觉”的比较优势;是因为他们可以比较于追随者个体,能更为有效地融会领导者所在团队的个体目标为共同目标;是因为,他们能够创造一个氛围,使得成为利维坦比单干能取得更大的回报;是因为,在如何有效地面对不确定性时,领导者的方法和步伐更为迅速和有效。总而言之,领导者之所以能得其位,在于他们在资源的实际获取(包括人力资源、固定资产、资金等等)、目标辨识以及组织能力具有比较优势。
这不等于授权,尽管在许多场合它表现为授权。但是,事实上,授权并不意味着追随者的独立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的提升,授权在许多时候不过是制度安排而不是一种领导力的组成。事实上,除了追随者一心想成为领导者的愿望和学习的机遇,领导者必须充当教练的角色,他们要训练他们的追随者成为领导者,这样事业的扩展才是可能的。许多人认为引进“空降兵”是填补追随者不能“晋升”为领导者的一个“杀手锏”,不过,这往往成为领导者不能尽责的一个推脱。事实上,基业长青的公司在培养领导者方面是极其重视的。
作为领导者,如果你感到员工士气不高、人心不稳、员工进进出出,且自己同员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员工不接纳自己、感到很累、抽不出时间去上街享受生活并与员工一起开心做些沟通,那么,你就得注意了,因为这是一个领导者的领导力陷入困境较为典型的征兆。领导者要保持一定的境界弹性,把自己放在高峰,这样才能有做大事的胸怀。同时也要把自己放在低谷,这样才能吸收别人的长处。
注重下属领导力的培养,是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主要区别之一。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只有他愿意并且做好全面准备,才会交出领导权职位。相比之下,职业经理人却需要时刻做好准备,随时完成工作交接。因此,对于优秀的企业和称职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接班人和领导力的培养,应该是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谭小芳老师认为领导者和追随者是相互影响的。追随者的特质、情绪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领导者的感知和喜爱,如情绪稳定性、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和动机会影响追随者对领导的感知;情绪唤醒程度会影响追随者对魅力型领导的偏好程度;追随者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仆人式领导的喜爱;追随者与领导者时间深度上的不同会影响追随者对领导者的认同;追随者通过对领导者的期望(领导原型)会影响领导行为。反过来,领导风格的迥异又会影响追随者的追随行为。因此,研究不同的组织特征、不同的领导方式和不同的追随者的风格的动态匹配机制对于现代企业领导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实现从“自上而下”控制向“自下而上”的领导模式转型。我国数千年历史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对权威的位居和崇拜权力的思维方式,上级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下级只能绝对服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来自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基于权力和职位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要向分权的“自下而上”的领导模式转变,塑造以人为本的领导理念和卓越的文化氛围,扫除沟通障碍,坚持公正待人,树立员工主人翁意识,注重大力推动和实施仆人式领导,将权力的授予与员工满意度相结合。
有效识别和培养高效追随力的领导者和追随者。考虑到部分人格特征先天遗传等特殊情况,根据有效追随者的特质体系,建立高效追随力的员工胜任力模型,政府和企业在员工招聘时要把好面试关,招聘真正有潜质的高效追随者。根据高效追随力的胜任力模型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进行敏感性训练和技能培训,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追随力管理,培养参与性强、心态积极的领导者与追随者。
要让自己成为优秀的追随者,就要善于塑造并经营自己的形象,善于与他人沟通,就要改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会承受失败和挫折,积极主动地向上级建言献策提供参谋辅助,并且在服从和反对之间进行有效变通,当然,还有一条最基础的—学会真正认知你的领导与上级。
要从追随者变为领导者,在追随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
①不要成为对上级敬而远之的人,这是性格内向能力较低的追随者和才华横溢自视甚高的追随者都会常犯的一个错误;
②不要成为我行我素的人,这些人大多工作自作主张,生活不入大流,既难见容于上级,又难见容于同事;
③不要锋芒毕露,恣意越位,十分的才华十二分的表现,把竞争变为战争,对自己缺乏准确定位;
④不要自我中心和过分推销自己;
⑤对工作不挑三拣四,不满腹牢骚。
⑥不陷于派别纷争,不嫉贤妒能。追随者是平凡的,但不应该是平庸的;追随者必须成为优秀的追随者,但优秀的追随者不能满足于只做优秀的追随者。每个个体的进步才能带动社会的整体发展。追随带来追求,追求卓越,方能超越平凡。
总之,有效匹配组织文化、领导风格与员工参与性。没有最好的领导者,只有最合适的领导者。根据追随者的不同类型以及相应追随者群体的领导原型调查,开发相应的追随力量表,为不同员工群体针对性地科学选拔和配备相应领导风格的合适的领导者,并建立动态竞争和干部轮换制度,建立动态的最佳匹配模式。同时将文化的内部匹配与外部匹配相结合,确保组织体系与组织文化的无缝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