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表现为货币高度参与的形态的时候,经济就是“货币经济”,就是“金融经济”,如果金融发生了危机,也就是经济发生了危机。那种欲盖弥彰的“防止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扩散”的说法不值得一评。
发生在一国的金融危机之所以可以在全球得以蔓延,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之高。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也就在国与国之间撤除了经济危机的“防火墙”。而微观领域的完全市场化就是在商品种类之间或者涉外行业领域间撤除“防火墙”。物理学的“连通器”原理告诉我们,连通的容器中的水位是相互关联的。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必然带来经济动荡的全球化传播,各国经济在享受一荣俱荣的快感的时候,有朝一日也会不可避免地享受着一损俱损的痛苦。
当基本民生领域也被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各国政府推行市场的时候,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以及向民生领域的扩散传导也就一路畅通无阻了。现在重要的是如何防止金融危机对基本民生领造成威胁。
这里的“民生”,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所说的“必要需求”,即用以保障民众生存安全的需求,而不是某地市民担忧地方小吃涨价后怎么办的问题,也不是某些人要在某些特定地段自己建造一定档次的住房的问题。
这个道理不需要经济学家的演绎一般人都可以懂得。好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我们过去习惯用“经济基础”这个和“上层建筑”对应的术语,这种说法就现实的、完全市场化观念大行其道下的经济制度来说似乎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市场化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领域。但是,这个说法和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经济学就是研究需求的解决之道的学说。真正的基础是不宜市场化的必要需求,而适宜市场化的非必要需求领域属于高层次的需求,不是基础。规范地说,就需求的层次理论来说,经济是上层建筑,它只能建立在非经济的民众必要需求得以保障之上。
市场经济就是交换经济。交换的本来意图是互通有无,是双方资源的双赢行为,交换者各取所需,物品各得其所。但是,这种规范化的意愿只能是针对非必要需求才会实现,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所说,经济秩序只能在非必要领域才能得以稳定存在。在非必要需求领域,大家都是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出让自认为低价值无价值甚至负价值的东西,交换双方的追求互补而无冲突。你喜欢哈巴狗我喜欢小花猫,那么我就有可能用哈巴狗换你的小花猫。
但是在必要需求领域,人类的需求却是冲突而非互补的。人人都要吃粮食,人人都需要清洁的水源,人人都需要食盐,人人都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基本的栖息处所。在必要需求领域里,如果某个人多吃多占,则其他人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在这个领域,人们的需求竞争是“零和博弈”。
明白了需求的这种特性,了解市场存在的基础,也就理解了市场是必须加以限制的东西,不能将交换经济的法则随意推广。
如果把民众的必要需求和非必要需求区分开来,把市场经济限制在民众的非必要领域里,不仅民众的必要需求能够得到保障,而且非必要需求品之间的交换经济,因为其非必要性,也不会出“问题”——关于哈巴狗和小花猫之间的交换有没有达成又有什么关系?即便是交易时而畅旺时而疲软发生动荡,又有何“危机”可言?
如早前的帖子所说,《政府的责任就是“社保”二字》,要保障基本的社会民生,就要把必要需求从市场剥离出来,市场归市场,民生归民生,从而铸就一道经济危机向民生领域扩散的防火墙。但这道防火墙必须人为构建而不会自行生成,因为资本的贪婪本性决定了它是无孔不入的。
如果有了这堵防火墙,那些在墙外玩火的经济人也会因为后顾无忧而可以尽情于他们乐于其中的“玩火”了(用经济学术语讲,大概应该是“风险爱好”吧)。
受限制的玩火,玩出的是绚丽的烟花;而不受限制的玩火,玩到最后就是火灾。
与其准备多个救火方案,不如把精力放在防火上面。各国政府和政治家与其乐于当一个优秀的灭火队长,还不如试试去做一个优秀的防火安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