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致使民众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增加。负利率时代下,储蓄已经不能满足民众保值的需要。同时,2011年受地产调控的影响,地产股市值蒸发2128亿元,同比下降20.87%,居民纷纷选择其他更利于保值的财富产品。因此,各种旨在“跑赢CPI”的理财产品应运而生。2011年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较2010年分别上涨71%和134%。
在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同时,也受到来自于政策环境、行业竞争、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宏观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实行的金融业分业经营一定程度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业经营制度使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分离,客户资金只能分别在三个体系中循环,导致某一个市场的客户资金就不能利用另外两个市场实现保值增值。
其二,外资银行对国内个人理财行业的冲击。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积极抢夺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国内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国内银行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
其三,国内银行自身的缺陷。目前国内银行发展仍不完善,包括经营理念、机构设置、产品设置、营销渠道、信息系统、人员培养、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处于落后阶段,尚未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新模式,难以为客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其四,中国民众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中国民众传统思想认为储蓄是最安全最保险的理财方式,不愿尝试新的个人理财方式。同时,由于金融理财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普通民众缺乏相关的知识,对财富交予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充满了不信任。
二、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服务机构:组织结构混乱,营销渠道单一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业务广,涉及部门多。而目前很多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归于个人金融业务部,部门配合协调不一致,使银行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国内银行依赖有形的商业网点来扩大市场份额,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局限,容易出现服务缺失。
2.理财产品结构与内容:业务范围狭窄、产品同质化,产品保障性不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美国纷纷走上混业道路,混业经营逐步成为了国际金融业的主流。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国内银行无法结合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者的互补优势,无法利用多样的资产组合为客户制定最优化的资产配置。
3.理财服务质量:产品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我国理财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内理财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原本银行储蓄所的员工,对新兴的理财行业了解较少,理财建议局限于传统储蓄相关的业务,难以针对目标客户制定最大收益的理财方案。同时,由于业务考核的压力,国内理财从业人员过分侧重预期收益,强势宣传预期收益,弱化回避风险提示,导致客户对个人理财义务信任不高,个人理财师被定位于理财推销师。
三、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
国内银行为在复杂的个人理财业务竞争中获得优势,需要对现有的政策、制度做出改革。国内银行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发展方向:
1.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国内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宏观部门支持,创新发展理财业务,绕开政策壁垒。同时,相关部门逐步改革金融监管,减少行政干预,鼓励金融创新,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前提下,逐步促进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
2.树立诚信品牌,保障客户利益。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销售过程中根据客户特点推荐适合产品,并提前说明产品类型、购买方式、投资方向、预期收益、市场方向等,完善发行和后续服务,提高自身信誉。
3.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差距,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十分缺乏。国内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道德水平的理财人员。
4.改善营销模式,做好宣传推广。国内银行应该将落脚点放在“客户需要什么产品”,而非“银行能提供什么产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推广“全员营销、专家指导”的营销模式,既能完善服务链,又能保障服务的专业性。
尽管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激烈,但国内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是具有固有的竞争优势的。国内银行长期在本土开展传统借贷业务,有着深厚的客户基础,同时国内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国内银行应该利用优势资源,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促进国内个人理财行业的发展。
[1]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2004.(05).
[2]陈继红,郑振欧.香港银行业个人理财服务发展的背景及内容比较[J].金融论坛2003.(11).
[3]叶蓓.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J].特区经济2005.(03).
[4]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J].西部论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