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8万与22之间的PK---地震之反思



    日本东北地区14日发生里氏7.2级地震,虽然震级与死亡8万人的四川地震相差不多,然而,受灾情况却出乎意料的轻微。死亡及失踪人数仅22名,垮塌房屋也只有12座。

  面对22人对8万人这一鲜明的对比,人们作出了种种分析。有人强调两次地震的震级不同,并且大量的强调了若干的而且,比如:

  而且地形地质也不同。而且日本地震所释放能量仅1/16

  日本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比四川地震小很多。尽管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及中国四川的两场地震均属浅层地震,震央都位于地底8至10公里,级数相差0.8级,但四川地震所释放能量是今次地震的16倍。

  而且其特殊地形特点

  日本灾区的地形没有四川那么多斜坡,岩石也较结实,山势也没那麽高,也因此灾情远较汶川大地震轻。

  而且因其房屋结构的特殊

  日本建筑物防震措施比较完善,因此减少了房屋倒塌。这次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晃动程度堪比阪神大地震,但为何阪神地震损毁或半损毁25万幢建筑,死亡6000多人,而此次震级相当的大地震仅有一幢建筑倒塌全毁、11间建筑半损毁?日本地震学和建筑构造学专家给出了答案:此次建筑物损毁程度很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此次地震波特点所致。据分析,这次地震波晃动周期非常短,低于一秒钟,而一般给建筑物造成巨大损害的地震晃动时间约为1.5秒左右;原因之二是日本东北地区建筑物的独特特点所致。日本东北地区房屋为了应付积雪,房顶多为铁板制成,较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质量要轻许多。此外,为了御寒,该地区的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这使得房间更具有抗震性。房屋倒塌少自然就减少了人员死伤。

  而且较低的人口密度

  一关市和栗原市政府提供的地图显示,地震重灾区几乎都集中在山区,城市受损轻微。日本东北地区属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而山区的人口密度更低。

  而且地震发生在周末的清晨

  日本《朝日新闻》分析认为,地震发生时间也是人员伤亡较小的原因之一。地震发生时恰逢周六的清晨,很多人尚未外出。因此,尽管桥梁断裂、道路阻塞、山体滑坡,但受困于公路的车辆和人员都不多。

  而且当时灾区天气状况良好

  地震发生以来,日本灾区的天气状况良好,多以晴天和多云为主,为直升机进行搜索和救援带来很大方便,使来自日本各地的救灾直升机和军用直升机得以快速转移受伤者和受困民众。

  而且~~~~~~~~~~~~~~~~~~~~~

  我们固然还可以给我们自己找出上万个理由来为我们自己辩护,但是,真正的理由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知道的。从13年前日  1995年1月6400余人遇难的阪神大地震时,其惨烈程度并不亚于这次的四川地震。倒塌着火的建筑物、扭曲断裂的立交桥,地震后的神户如同人间地狱一般。在地震中一对年过古稀的老夫妻生活了一辈子的房子倒了,妻子被埋在下面,丈夫在一旁关注着救援的进行。过不久,人被救援队挖出来了,然而却是已经冰凉的尸体。电视画面像播放纪录片一样把这一过程直播出来了。

  更让人震惊的还是下一画面,得知妻子遇难的丈夫做出了让人意外的反应。他只是向救援队员低下头敬礼并大声说了句“谢谢,辛苦了”,别说哭泣,连任何激动悲伤的表情都没有流露出来。他机器人一般的冷静克制深深震撼了记者。

  当时,整个神户的气氛就是这样。几乎听不到痛哭喊叫的声音,虽然失去了家人和所爱之人,但人们都只是静静地抹着眼泪。

  这就是日本人,即便遇到大事,也把感情压在心里。但是,他们绝对不是忘记。不但不会忘,而且会几年甚至几十年地不屈不挠地研究琢磨。

  或许,正是这种冷静是创造了日本的“安全神话”。13年前的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用“行动”代替了“眼泪”,为了预防地震再一次造访,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求对策。

  把城市夷为平地的阪神大地震震级是7.2级。那次震后,日本大幅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级别,要求住宅和大厦分别能够承受7级和8级地震。就是说,即便再来一次阪神大地震,也能够一定程度地承受。

  最近东北地区地震后的情况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虽然与阪神大地震震级相同,但死亡人数却只有22人。面对不幸,与其伤感、与其哀嚎,不如从源头去努力避免不幸的产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8万与22之间的PK---地震之反思

  我们固然承认这次日本地震,所出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大,得益于我们专家给出的那无数个若干的因素存在,但我想完备的防灾体制、良好的防灾意识或许更重要。这本身就是日本人对苦难与伤痛的最好的治疗方法。中国与日本一样,从来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任的国家,中国从来都不缺少象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这样的祸事,但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好象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反思去补强,中国人喜欢的表达方式仅仅只是天安门前的几句高昂的口号,30年前的唐山地震如此,我忧心的是这次四川地震后,怕又是如此,除了口号,我真不知道中国人还能够做些什么。我甚至可以想象,纵是经历了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这次的四川地震,到13年后或是到了30年后,如果灾难再次造访,我们的伤亡还是惨重,我们的政府和专家还是有话要说,他们还是会给你举出无数个客观原因,比如释放的能量、地形特点、人口密度、发生时间,总之在我们中国人这里,伤害永远都只是外部的客观的因素,而绝没有我们自己的内在的主观的因素的。看来中国人这几十年的唯物主义教育到底是成就不小的。

  但这次日本人很不给我们中国人面子,一个月时间里的同样的灾难,最后的结果却是80000条生命与22生命的数字上的对决,但也正是这‘22’,我还是觉得我们中国人实在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不要总只是跑到天安门去哀号什么的了,想想办法,从源头去努力避免80000这样的不幸才是正经。日本人以13年前的6400条生命为代价,换回了13年后的死亡人数仅仅只是22人的安全神话,那么我们不能够奢求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做到这样的成就,但,如果若干年后灾害再访时,我们的伤亡人数,可不可从80000下降到1000人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4644.html

更多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ppt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有幸聆听了听了潘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深有感触。下面就结合刚刚听到的潘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方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郑重声明:此文为原作者原创,原作者对此文拥有著作权,为了方便广大馆友交流,在本馆发表。为了保护原作者隐私,发表时隐去了原作者姓名,改用admin。未竟原作者允许,不得侵犯原作者著作权。《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方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声明:《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8万与22之间的PK---地震之反思》为网友张嘴喂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