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震物理过程与能量本质
—— 地震是表 磁爆是本
王达水
摘要:本论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出发点,从地震基本现象入手,统观地震时伴随的各种自然异常情况,结合地震带的地质结构特性,以干旱和天体间特殊的空间轨道位置及引力场变化为支撑,从磁体的能量平衡原理为突破点,揭示了地震的物理过程与能量本质,即“干旱削弱地表束缚,引力促进裂纹加剧,地质撕裂产生泻磁,磁场失衡导致磁暴,磁爆扩张引发地震。”进而为人类认识地震及相关自然规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震、裂纹、磁场、泻磁、磁爆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国在难忘的2008年遭遇的一次特大自然灾害。灾难发生之快,灾害面积之大,灾害程度之重,救援救助之难,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这么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现代人们竟然没有获得哪怕是一点半点的超前信息,甚至比动物还被动,令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尤其面对地表上众多的地震带自然情况,对地震的本质认识与科学规避,是摆在整个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
“地震是世界难题,目前还难以做到准确预测。”尽管全球地质界都这么异口同声地说,但是,在认识地震本质的过程中,重新调整思路与扩展视野、整体思考与具体分析,特别是从地震的基本物象、能量释放原理、发生的物理过程诸方面进行深刻研究分析,非常重要与必要。
1、 地震及能量特性
1.1 地震的科学定义
地震,就是地表深处的内部能量释放之际,导致大地或海洋产生“波动、震动、摇动、扭动”的自然现象。
1.2 地震的基本特征
地震,具有发生之际的突然性,持续时间的短促性,能量释放的巨大性,地质破坏的严重性,伴生物象的多样性,余震的跟随性等基本特征。
1.3 地震的多发特性
地震是自然事件,分布在中国的地震带较多,中国因此是地震多发国。20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4 地震的能量特征
地震的能量巨大,甚至是超乎人们想象。比如,这次汶川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则相当于400×6 = 2400 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其理论依据有四:
第一,2006年7月28日,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地震分会会长何永年曾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30年后共同回顾唐山大地震,针对唐山大地震如此巨大的破坏性,他说:“唐山大地震是7.8级,能量相当大,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岩石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00颗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
第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震专家邓乃恭5月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震级,二是烈度。“震级衡量的是地震产生的能量,烈度衡量的是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邓乃恭说,“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距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烈度。”
据邓乃恭介绍,由于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震级相同,那么它们释放的能量也是相当的。如果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那么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也可以被认为堪比400颗广岛原子弹。 (环球时报记者 刘洋 http://news.qq.com/a/20080513/000325.htm )
由于经过对地震参数的详细测定,中国地震局于“5.12”一周后将汶川地震震级从7.8级修订为8级。
第三,据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德威介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原本经过计算的震级为7.8级,与唐山地震震级相同,当后来调整为8.0级,虽然只提高0.2级,但是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摘自:http://news.qq.com/a/20080513/000325.htm)
可见,8.0级地震是7.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0.2 = 6 倍。因此,这次汶川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则相当于400×6 = 2400 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第四,这次汶川地震中心地区,其地震产生的加速度达到了1g,破坏烈度达到11度。而这个相当于2400 颗广岛原子弹的巨大能量,不仅即刻就几乎传遍全中国,而且震波还传递到了东南亚。可见,其巨大能量的迅猛释放过程,显然绝对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排山倒海的力量可以比拟的。
把地震与排山倒海直接比较,那么,地震能量的可疑点则暴露:即,排山倒海的发生时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能量相对地震来说则较小。如果是地球内部的地质坍塌或坂块积压造成地震的话,那么应该在地震时导致地表的大面积地质坍塌。可是,大多数地震并没有突出的地质坍塌。显然,这与地震时的巨大能量释放不平衡。
关于地震,现在的科学前沿的关键问题是,在地表之下,为什么能够形成如此大的能量聚集并在极其短的时间里释放呢?仅仅是板块挤压就能产生如此远远超越排山倒海的能量吗?而板块挤压是线条形的、切面形的,可是,地震时地表震动的能量释放却是以地下某点为球形波释放的,并且所释放出的其它所有伴生性能量(声、光、电、热),也几乎都是从该点爆发出来的。
尤其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交接面,位于西玛拉雅山脉南面的山脚位置,几乎呈东西向交错重叠,与512汶川地震发生地的龙门山地震带的距离大于2000公里,而且中间恰好还存在西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多条地震带。显然,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撞击,非但没有在板块附近的地震带撞击出地震,反而是在距离更远的地方撞击出地震,这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进一步地,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东西走向交接面,是以青藏高原内侧为圆心的弧形,与几乎是南北走向的龙门山地震带近似于垂直分布,因此,板块撞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弧线内侧的直径方向产生巨大应力集中与能量释放。
因此,对于这些最基本的地震物象及其其他综合要素,我们在研究地震这道世界难题之际,必须实事求是地面对与思考,否则,人类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地震的本来面目。进一步地,对巨大的地震能量的释放机理需要重新分析、归纳、总结、认识、提高,对地震的研究和探索,绝不能依赖过去的老观念与固步自封的理论而艰难徘徊。
2、 地震时期的异常现象及能量特性
2.1地震时的异常现象
地震发生之前和发生之际,地震当地或附近有明显的多样性的自然异常情况发生。即:出现地光、地声,伴随地热异常、地下水异常、气象异常、地气异常、电磁异常等。
地震中出现的地光、地声、地热、地磁异常情况,均属于能量释放的异常情况。而这些能量都具有从同一个发生源爆发出来的特性,都是以球形波的方式释放的。
进一步地,这些异常的各种能量形式,或许就是一个本源能量体爆炸后的分解形式。显然,这很重要,但需要进一步详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