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表裂纹处的泻磁出口速度,大于或等于地下磁场瞬间外泻的整体总流量,则往往以地震前微弱的地磁、地电、地热、地声变化的形式释放能量。
另一方面,当地表层深处因外界作用(比如引力场在地表局部的变化)突然出现局部板块错动时,特别是地震带上的裂纹界面错动,其强烈的机械性错动能量,让地下磁场磁力线在泻磁从新调整分布的时候被引爆,进而释放巨大磁爆能量而引起地震。
进一步地,是磁力线的碎裂性磁爆本质,才能产生地震发生之前和发生之际的,以球形波释放方式出现的综合性异常物理现象。即,异常的地光、地声、地磁、地电、地热、地气及其异常的地下水和气候异常。
由于世间万物都遵从“量变质变”的物理规律,因此,地震前的综合异常现象则是自然而然的。对这些综合性异常现象的进一步认识与掌握,是人类认识地震规律、预测地震危机、规逼地震风险、减少地震灾害的科学依据。
4.4 余震
余震,一方面主震导致的地质应力将逐步释放。另一方面,主震发生时震动能量对周边原来地质裂纹的发展促进作用。二者结合一起,促使周边地质裂纹加剧,随之而来,出现泻磁并磁爆,从而引发地震。
512汶川地震之后,为什么余震较多且量级较大,这与512汶川地震时8.0的巨大量级和浅源性地震对周边地质性裂纹的重要促进作用密切相关。
4.5 地下核试验引起的局部地震
实验证明,当量为10万吨TNT的核爆炸可引发里氏6.1级地震,而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爆炸可引发6.9级的强烈地震。
案例1: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核武器的国家。早在初期核试验时,美国科学家就注意到了苏联人发现的同样现象:在任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试验区周围20-30千米范围内往往会发生多次程度不同的地震。美国科学家据此认为,地下核试验诱发的地震很可能是由于核爆炸释放的巨大能量引起的地壳变化所致。
案例2:
1985年夏天,法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南太平洋进行了核试验,试验结束数天后,炸点附近的莫鲁亚环礁地区就发生了连续多起强烈地震,幸未造成太大损失。
案例3:
1988年,原苏联在哈萨克地区进行地下试验性核爆炸,两天后,远在千里之外的亚美尼亚地区就发生了大地震,导致4.5万人丧生,财产损失无数。
案例4:
1992年6月18日,美国在内华达州沙漠中进行核试验,十天后洛杉矶地区就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重大损失。
显然,地下核试验引起的局部地震,一方面,对地震巨大能量聚积性地爆发于地下深处的某一点这个事实,给予了最有力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对强大的外力作用促进地质裂纹加剧,进而诱发地震,给予了最有力的实践证明。
可见,地下深处以一点为中心并以球形方式在一瞬间就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地震,其巨大的动力源泉,不是来自所谓的板块挤压,而是来自地下类似于核弹爆炸的能量方式。然而,地震绝对不是核爆炸,其能量爆发于地表下的一个集中点而不是一个面或一条线。因此,唯一的情况,只能是磁力线的局部磁暴之巨大能量的释放方式。是地质裂纹导致地下磁力线在向地表泻磁时,由于泻磁通道不畅,当快速泻磁且能量巨大并拥挤之际,则发生磁爆,进而引起地震。地震前的地光及其地电释放和地磁紊乱,属于大地震前的初期泻磁过程。
进一步地不难发现,余震的发生原理,与地下核试验导致的地震是一样的。即,震动促进裂纹,随之促进泻磁,进而导致比主震量级低的余震。
4.6 几种类型的磁爆
4.6.1 人工磁爆
大家知道,纷尘爆炸无疑是能量的释放方式。
磁炸弹无疑就是人工磁爆,是人工制造的物体内部“地震”,是能量释放的人工干预方式。人造磁体的“碎裂磁暴”,实施的可行性方案至少有两种:一是永久磁铁的“磁体磁爆”,二是永久磁铁的“磁粉磁爆”。它的工作原理,在于永久性磁粉或永久性磁体如何在一瞬间实现体内磁场磁力线向外释放(泻磁),并且要实现初期能量释放被阻塞的条件,即实现能量的释放速度超越泻磁总量及速度,进而导致磁爆炸。显然,磁炸弹的操作可靠性和安全性无比重要。
磁炸弹的能量当量,是比核能量略小的能量释放,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方式。可见,比粉尘爆炸的能量更加强大的磁粉磁爆或磁体磁爆,是磁能量的全新应用形式,走在前沿进行深入并广泛探索研究的,无疑将开拓科技新领域并引导新文明。
4.6.2 大气层中的磁暴及能量级
雷电是大气层中最典型的能量释放形式。雷电之际,乌云密布,风起云涌。人们知道,云层团是显然的带电体,是一个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