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1)
“理性人”不是针对交换的某一方而言的,而是针对交换双方而言的,即交换双方都是理性人。理性人之所以被称为“理性”,就是因为其“自主”、“自由”,那么,交换双方的理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交换的自由,意味着交换的平等。
我们把理性人的这种行为的自主性考虑进来,就应该知道,价格作为交换的比例,是两个理性人自主、自由协商的结果(不论他们协商时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因此,任何一宗交换,都对交换双方是公平合理的。任何对价格的说三道四,都意味着否认了交换者的理性人角色,意味着对交换的公平性、自愿性的否认。
也正因为对理性人概念的严格遵从,也正因为对交换平等性的承认,所以,市场上是处处均衡的,而对所谓非均衡的研究,实际上从根本上偏离了“理性人”公理。
这样一来我们就应该知道,什么粮价高了不好、什么油价高企妨碍经济发展、什么通货膨胀或者滞涨有害民生等等,都不是经济人的学术语言,更不可能是经济学的学术结论,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政治诉求——只是站在交换双方某一方的利益立场上的一种政治诉求!请问:哪一件商品不是人类制造?哪一个商品生产者希望商品一文不值?哪一个交换者希望自己让渡出去的东西贱若泥沙?既然在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商品生产者(包括自己的劳务),怎么还会有对价格的是非议论?站在两个平等自主的交换者之间的研究者来说,经济学人该为哪一方说话?如果经济学人真的为其中一方说话,究竟是在做学问?还是搞政治呢?
经济学自称有“规范的”和“实证的”两个部分,但是,在“理性人”这个概念之下,这两个方面都难以为继。
在“规范”方面来说,理性人自主自觉,不需要从外界对其行为进行所谓的“规范”,一旦对理性人的行为(不谈所谓的违法行为,那属于法律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就意味着说三道四者处于理性裁判地位而被评判者有非理性的成分了。因此,强调理性人概念的经济学就不能替理性人“做主”,因此经济学既不需要研究“为谁生产”也不需要研究“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重复,知道了为谁生产,自然会知道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更不需要研究“如何生产”——理性人自己会完美解决这些问题的。
在“实证”方面——经济学要“证”什么?替厂商研究如何赚钱?还是替居民研究如何提高劳务所得?如果认定厂商和居民都是理性人,他们自己会就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交换比例达成一致意见,经济学无须越俎代庖。而所谓的实证的宏观经济政策,无一例外的是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搞利益平衡,换句话说,是政治而非经济。
如果有把经济学当作对象的学科——经济学学,它的结论就是:规范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是多余的,而实证的宏观经济学就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