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流动性,大力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村非农化程度越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越高。我国庞大的农村从我国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的国情出发,仅仅依靠农业本身来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是有限的,农民必须通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使得农业可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从农劳动者的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缓解农村人力资源就业的压力,而且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既是繁荣文化,沟通信息的重要途径,又是实现劳动者个性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随着入世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只有帮助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才有可能真正帮助留下的农民在全球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才能保证他们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与社会其他部门大体相当的收入,保证他们有充分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说:“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就业问题,也就是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最重要、最基本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如果缺乏基本的国民教育和技术培训,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大多数农民就很难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转移出去的最终还会回来。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重视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应特别注重提高非农就业,帮助农民转移,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
5、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十七大指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很少针对农村人力资源,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行有序转移。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他们有机会受到现代化的熏陶,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将产生重大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是沟通城乡人力资源交流的枢纽,是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力资源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力资源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采取必要措施,建立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工作站),以县(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下联乡镇人力资源市场,运用市场功能,构建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运作框架,形成以县级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乡镇人才市场为网络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框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打造基地。二是健全信息服务功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和相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当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各类人力资源的供求信息,定期向乡村发布人力资源信息,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搞好信息服务,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服务为本,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力资源、技术和信息服务。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应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举办各种交流会,组织有关农业专家、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四是采取优惠措施,提供宽松条件和待遇,吸引城市人力资源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指导及时、服务全面、监督有力”的市场。
6、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十七大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广大农民尚无法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延伸到农村,覆盖广大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育养老、医疗等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保障为主、亲友互助为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国家必须加强规划,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向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倾斜,花更多的钱帮助农村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的实际加强规划,分步实施,并使其逐步纳入国家社保体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在养老保险方面,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争取用15-20年时间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险方面,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也争取用15-20年的时间,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我国农村所有的人口。
7、加快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既包括由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移,还包括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人口和经济在特定地域内不断聚集的过程。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适应城镇化,要重点促进农民转变“三种观念”:即“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农民就是离不开土地的保守观念;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单一封闭的生活观念;自给自足,自由散漫,刀耕火种,不求创新的生产观念,逐步树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意识。城镇化通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而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促使农村劳动力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现代意识和竞争能力,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直接吸纳大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闲置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加速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发展服务业,全面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可以提高生育的机会成本,从而有效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生育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并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从目前来看,我们必须打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瓶颈”,如通过加快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镇化的体制、政策障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异地搬迁,引导新办企业在城镇规模区落户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参考文献
[1]任桂芳:《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探讨》[J],《农业经济》2006年第5期。
[2]王晓冬、索志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商业研究》2007年第1期。
[3]孙华明:《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的战略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曾国平、李汝义:《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姿源开发的着力点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邓君等:《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与策略》[EB/OL],
http://www.caea.org.cn/xueshu/lunwenji1/038.doc.
[6]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7]郑晔、王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第1期。
[8]余慧星:《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