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风云正在发生新变化,一度严厉的调控政策,正在出现渐趋松动的迹象,而且执行的力度,也早已经没有了本轮调控之初的坚定。现在看起来,开发商似乎因为前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大多数还能够死扛不降价。但是,地方政府、高价买房一族,都开始真的不够“淡定”了。
不断出现的“房闹”事件,也再度印证了“高价买房一族”承受房价下跌的能力是何其脆弱。近期,杭州、宁波接连上演了“房闹”大戏,一些业主打起横幅冲向售楼处,砸售楼处的沙盘,毁坏售楼处,要求开发商退房或者补偿因为房价下跌所造成的损失。
随着房价调控的持续深入,“房闹”和“医闹”类似,也将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且很难单一界定“房闹”的对与错。毕竟,房价的连续十几年上涨,加上舆论领袖的鼓噪,锻造了不少“房价只涨不跌”的信徒。而这一信念的形成,背后的原因极其复杂。实际上,面对“房闹”,我们需要检讨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当地方政府、高价买房一族,纷纷向房地产调控发出抗议之际,如果相关部门政策应对不当,楼市调控只能再度失败。近期,不少市场人士都在预测中国房价在下半年可能面临报复性反弹,显然,他们看到了房地产调控快扛不住了的大趋势。
扬州政府近期的行为,彰显了地方财政确实到了十分困难的时刻。要知道,在芜湖、佛山、南京等地方试图“救市”的政策连续被叫停,扬州市再度逆潮流而动,试图激活房市成交量。日前,扬州财政局、房管局联合发布通知,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最高奖励合同款千分之六。在市场低迷之际,地方政府总是会盘算着如何给房市升温。毕竟,土地财政格局之下,地方政府还是得靠房地产的繁荣,支撑和过去几年一样的好日子。
虽然和之前各地政府一样,矢口否认该政策是在“救市”,但是在当前的房地产调控关键时刻,扬州楼市新政只能起到极其糟糕的示范作用,必须尽快叫停。而且单从扬州楼市现状来看,目前的房价仍然处于畸高阶段,在此时鼓励民众入市购房,实在和中央政策基调相去甚远。
不仅如此,放松调控的细微变化已经出现了:今年以来很多银行房贷利率已回归法定利率,尽管央行和各地政府纷纷表态,这主要是为了支持符合规定的购房需求,不过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会走样,成为银行房地产信贷放松的前奏。
扛不住的地方政府,高价买房一族,房地产开发商,他们虽然日子不好过,但是还不至于能够短时间内扭转房地产调控趋势。现在最让人担忧的其实是大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防止“硬着陆”,再度重启保增长的政策组合。
当前,中国整体的货币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时期,如此天量的货币自然需要寻找出处。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较之前些年,很明显陷入了低迷的状态,不少资金抽离房地产之后,涌向了消费品领域、文化产业等。文化产业最近一年多的持续“躁动”也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更是严重推升了中国的整体通胀水平,民众的生活成本显著上升。
过去13年的房地产繁荣,与之伴随着的是货币扩张的突飞猛进,流动性堆积起来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但高速货币扩张正面临严重危机。同时,低利率时代不会再维持太久,廉价资金堆积起来的繁荣隐含不少非理性因素。为了确保经济转型和健康增长,货币泡沫堆积速度必须慢下来,甚至走向另一面。
一度,房地产市场是货币超发的最主要吸收渠道,要没有房价泡沫的翻番,只怕中国通胀水平早已经陷入恶性的境地。虽然近两年中国货币扩张的步伐开始放缓,但是速度其实依然惊人,高出GDP增速不少。所以,按下葫芦(房价)浮起瓢(通胀),就是必然的内在逻辑。若不能彻底终结货币超发,将M2/GDP之比降下来,目前实施的几乎所有房地产调控政策,打压通胀思路都会是浮云。
不过,令人忧心的是,中国经济对货币吗啡已经上瘾,就怕为了遏制住通胀,会再度放松房地产调控,浮起房价,以房地产市场的继续泡沫化,来稳固消费品市场的价格稳定。毕竟,房价、通胀的跷跷板游戏,确实是在收不住货币放水的背景下,尚且能够稳定局势的不错伎俩。但这无异于“大象骑自行车”,需要超强的平衡技术。
显然,治本之策不是继续过往的放松调控思路,而应该在继续坚定不移稳固房地产调控的基础上,改变货币扩张模式,同时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更好地实现既有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率。这样才能真正地化解房价泡沫,同时确保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