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基本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订生态城市规划
以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生态城市发展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条件。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应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并依此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合理确定城镇布局、城市规模、基础设施配置和城市绿地系统。同时,在准确定位城市性质的基础上,精心做好以城市景观、城市产业和城市住区为主的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
二、搞好生态示范工程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内容多、范围广、时间长,没有成规可循。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从城市的最基层单位抓起,逐级搞好生态村庄、生态乡镇和生态县区的试点工作。同时,还要根据生态目标和要求,建设一批生态企业、生态社区、生态园区和生态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基层经验,逐步在面上开展和推进。实际上,生态城市是由若干个生态基层单位组成的,只要各基层单位达到了生态要求,生态城市也就在其中了。但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务必要把中心城市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力求实现重点突破。实施生态示范工程,要坚持“环境就是商品,就是价值,就是效益”的观点,通过经营环境,筹措建设资金。政府还应设立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项基金,对经批准创建的生态示范工程进行扶持,以全面调动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三、发展城市生态产业。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以生态产业作支撑。要按照“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循环使用”的要求,积极培育生态工业。一方面加快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严格限制在市区建立工厂;一方面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开发无污染和低污染、能治理的绿色工业产品。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要积极建设生态科技示范园,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田间套养、秸杆还田等生态技术和有机复合肥、生物农药等无毒害、无污染产品,并通过工程治理、技术集成、模式带动和政策引导,促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同时,还要努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物流和房地产以及文教卫生等生态产业,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带动和支撑生态城市建设。
四、培育生态文化道德生态道德是随着生态问题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是人们在生态这个公共生活中,为维护人类生存条件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保护法规,提倡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要积极组织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酒店和绿色家庭等活动。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文化场所建设、文化市场管理中不断充实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在搞好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和劝导的同时,逐步转变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以法管理和依法治理生态环境,以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制理念,使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
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要让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区和每一座城镇的设计和建设,都能直接体现出城市的风格、形象和特色。要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市区的主次干道要种植树木、草坪。居民生活小区要把绿地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不仅要培植草坪、更要种植高大树木。还要加强绿地管理和保护,严禁在建设中侵占绿地和公园。对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池物必须配备达标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和管理,回收各种可利用资源,使其尽量变废为宝。同时,还要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通过加强车辆管理和调度,使各种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交通工具在城市运营并相互配合,在不同的距离和范围内发挥各自的作用,创造出清洁、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六、建立生态保护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持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 动、多元投入和全民参与。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和资源、环保、法制等部门参加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家咨询机构,以加强政府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决策,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要逐步采用绿色GDP指标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增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考核,作为衡量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实施生态环境审计工作,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把环保工作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起环境公共信息网、环境管理网和预警网,及时为生态城市的管理和客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要加强生态环境科研,重视人才交流、引进和培养,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人才和科技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