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以具备某种优势为前提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后发展国家的企业似乎只有向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程度更低的其他发展中或欠发达国家进行FDI,事实上,近二十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突破了这种理论划定的模式。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1]
近年来,来自发展中国家企业认识到海外投资的重要性,其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比例越来越大,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05年达到1330亿美元,约相当于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的17%,不计来自离岸金融中心的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出量约为1200亿美元。2005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估计为1.4万亿美元,即全球总量的13%。在199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存量超过50亿美元的不过只有6个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到了2005年,已经有25个发展中国家超过了这个界限(UNCTAD,2006)。
表1 按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存量排列的2005年末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15强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2006。
2006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达到1744亿美元,占2006年世界FDI流出流量的14%(见图1),而2006年末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达到1.6万亿美元,占2006年末世界FDI流出存量的13%。
关于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的数据也显实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情况。自1987年至2005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跨国并购中的份额按金额计算已从4%提高到了13%,按达成的交易数目计算从5%提高到了17%。在巴西、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和韩国的跨国公司总数成倍增长,过去10年从不到3000家增加到13000家(UNCTAD,2006)。作为典型的发展最快的四个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的并购金额,特别是并购数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群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力量在不断增强。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约占全球跨国公司总数的1/4(UNCTAD,2006)。统计数据显示其数量近年还在迅速增长。巴西、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和韩国拥有的跨国公司母公司数量在过去的10年里增加了451%,从2681家增加到14762家。(见表2)。同时,列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榜上的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大型跨国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多[2]。
表2 若干发展中经济体在不同年份内拥有的跨国公司母公司数量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6。
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开始在发达国家从事与技术相关的投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研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发已经超出了当地适应性开发,参与到与发达国家承担的工作处于平等地位的复杂研发阶段。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UNCTAD,2005)。通过投资来建立制造业的生产企业、研究和开发中心或信息机构,涉及的主要行业为电子信息通讯、生化技术等新兴技术行业,同时也涉及旅游管理、石油冶炼和零售行业。来自中国、韩国、中国台湾省和土耳其等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实际上已经瞄准了通过海外投资实现技术追赶(Lee,2001;Li,2003;Sigurdson,2005)。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跨国公司积极在美国投资并通过合资企业的少数股权成功地利用了美国的技术资源(Kim,1997;Miotti和Sachwald,2001)。对于海尔、联想、TCL和华为四家跨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显示其对外直接的重要目标是获得境外资源,首先就是技术,华为和海尔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联想和TCL则在并购中获取部分技术和知识产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2006)。华为和海尔两家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研发的情况表明了将研发机构主要设在发达国家的趋势(UNCTAD,2005)。一项对中国部分大型跨国公司的最新研究表明,这些公司截止2004年底共建立了77个研发机构,其中设在国外的约37个,26个在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11个)和欧洲(11个),其中大多数是充当监听前哨或承担产品设计的任务。韩国跨国公司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的。2003年,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289家分支机构的21家在日本进行了研发活动。它们每家分支机构的平均研发支出为2.38亿日元,非常接近美国的分支机构的研发支出(3.23亿日元)(UNCTAD,2006)。
二、理论基础
对后发展国家的这类技术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目前,创造性资产寻求、后发优势和技术逆向转移等假说,提供了部分注解。
战略性资产(或创造性资产)获取
Dunning于1994年提出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说”,Dunning(1994)认为,战略性资产获取型投资的目标是通过全球化战略以获得技术等关键资产,从而提高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性资产寻求论的引入,对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即资产的垄断优势运用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发展,突破了优势前提论[3]。资产寻求论认为企业在所有权优势较弱,甚至不具备所有权优势的前提下仍然可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等跨国经营活动。所有权优势不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出现与理论上的不断成熟,拓宽了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来源范围。提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资源配置,在东道国获取资产和所有权优势。资产寻求论也为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资产寻求行为和区位选择有着密切关系,跨国公司要通过技术反向溢出来获得资产,就需要靠近拥有优势资产的企业或产业区。这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一些不具备所有权优势的跨国公司向发达国家产业区投资的动机,也可以为跨国公司资产寻求的区位选择提供依据。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居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对全球跨国企业来说具有特殊的区位吸引力。发展中国家一些跨国企业到美国进行绿地投资或跨国并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美国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利用当地的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本,学习和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韦倩青,2004)。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R&D投资、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方式获取资产,也是创造性资产寻求、获取和增强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技术革新的重要来源地,各国跨国公司也因此大量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全球调查中,很多跨国公司认为获得技术、研发资源等创造性资产是一项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得的重要利益(UNCTAD,2006)。
FDI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采购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创造性资产寻求型投资中以寻求技术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可称为技术寻求型或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要素、研发机构、信息等R&D资源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企业或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杜群阳,2004)。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受科技发展的聚集效应和融合效应影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升级;与高水平公司合作或联盟则使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有机会进行自身难以开展的R&D,从而开发出新技术和实现新技术的商品化。
原有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关注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对东道国福利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子公司获得的资产,通过反馈效应传递给母公司,从而也会对母国的福利产生影响。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两大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绕过一些壁垒更直接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跟踪世界动态,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二是可以形成对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接牵引,即从国际生产的需求或供给方面,推动母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从技术资源的获取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技术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基础性理论向应用性理论转化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市场机制下,这些技术资源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获取的机会;同时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科学城等也是技术获取适宜的区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