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主动学习,尤其是仔细阅读中央领导和国内学者们的有关著作,并结合自己近年来在科研项目中所进行的一点科技创新探索,感觉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对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社会价值观及科研工作思路等方面有明显的帮助,可以说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社会学层面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各项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我们个人思想认识层面来说,发展观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作为我们个人,发展和进步更是伴随我们的人生整个历程,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认知当今的世界,我们才能在处理各项具体问题时具有远见卓识,及时预见困难,掌握主动;只有用发展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认清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只有用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我们才能克服科研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顺利应对各项难题,并能够通过不断创新去实现研究目标。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果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还不能说他具备了科学素质,而是要把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才算是具备了科学素质。只有这样,科学发展观对我们个人来说就不会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会变成我们的自觉意志,也会使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极主动的进步力量。
二、我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在近期我们研究院“格言”征集活动中,我提交了六条“原创格言”,有两条是有关“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内容,其中一条是“对于一个研究机构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软道理,软硬结合才是真道理”,另一条是“创业守成,创新制胜,绩效进位,科研争先”。这也是我对科研工作的技术创新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关系的一种肤浅的理解。国内有学者就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这样的论述“发展观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价值观,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引和规约下进行的,因而,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创新主体在解决创新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上的各异,进而影响创新主体对创新模式和战略的选择,可以说,发展观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总体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1】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结合自己近年来开展的科研工作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 创新主体的作用
对一个具体科研项目而言,创新的主体就是项目的组织者(项目经理)和主研人员,科研项目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取决于该项目研发团队的创新思维和价值取向。2006年至2007年,我作为《股份公司油气回收系统推广与应用》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主要负责该项目的现场调研、现场监测评价等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在试验中发现国家标准规范推荐的监测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油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必要剔出甲烷,因为测定的样品中应该包括总烃的含量。这与通常意义上的环境监测样品不同,而且由于挥发性油气浓度为常量等级(g/m3),空气中存在的微量级(mg/m3)的甲烷对测定结果来说误差可以忽略。
(2)用FID气相色谱法,方法的定量测定浓度范围过窄(为0.12~32mg/m3),使得采集的样品必须反复稀释(对于1-1000g/m3浓度的油气至少要稀释100倍)才能进行分析。稀释的过程就可能产生误差。用FID气相色谱法,过低的检测限(4×10-2ng)制约了现场样品采集,使得实验结果重现性较差。用FID气相色谱法的样品采集过程过于复杂,对浓度为常量级的挥发性油气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3)对采集的样品保存和运输条件要求严格。由于油气的挥发性与油气的实际温度呈一定的关系,用FID气相色谱法的样品采集时,现场样品的实际温度、气压不能真正反映到实验数据中。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技术问题,我没有在现有的检测方法上做文章,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针对现场检测工作的特点研发了两种便携式全自动油气浓度测定仪,很好地解决了这些的问题,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发明专利。也正是基于此项技术的实用价值,2008年由我主持的《油气回收技术评价标准及烃类气体检测方法研究》课题在股份公司销售版块再次立项,研究目标是形成2个规范和1个检测方法国家标准。
通过这个成功的创新案例,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是: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创新的方向和成败,创新主体的前瞻性思维与行动决定着创新的最终应用价值。
2、 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
这是我从网上搜来的可以被理解的关于科学研究的定义:“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研究的实质就是创新,因此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同样存在着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就是价值取向有没有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就我们进行的科研项目而言,在开题立项设计的阶段,必须考虑到研究目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也能体现出创新主体是不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这一点在企业所立的科研项目中表现得更明显,无论是原始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引进吸收在再创新,实用主义永远是这类项目立项审查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在引进技术再创新时,非常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及本土化,技术引进后必须加大研发投入量并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我本人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2005年国际上推行“清洁能源”的理念,当时我正在协助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戴金星院士做天然气总汞的含量测定实验,由于天然气汞的含量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直以为天然气是非常清洁的能源。于是想进一步了解汞在天然气中汞存在的形态,便提出了对天然气中存在的形态作进一步研究的设想,由于这一设想的创新性,让我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第一批先导性研究课题“天然气中汞的化学形态识别与净化初步实验研究”,并且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成功研制了一套“天然气中汞的化学形态分析仪“。2008年“天然气中汞的化学形态识别与测试技术研究”再次获得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基金资助,成为我们研究院唯一的创新基金项目,也是集团公司56个创新基金项目之一,也使得这个项目的研究得以继续。
结合自己的创新实践,我体会到技术创新只有与社会、 民生、 经济、 环境等具体问题相结合,才有可能产生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那种为制造创新而去创新的所谓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3、 创新的超前技术储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科技创新更如此,创新的思想首先来自于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其次是对这一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深刻了解,能够准确把握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有强烈的创新自信心、动力和潜力,第三是具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这三点是我们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我把它叫做超前技术储备。任何的创新思维都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它源自于你对某一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的储备;任何的创新构想都不可能是盲目的,它产生于你对某一技术难题的独特认知、解决方案等技术储备;任何的创新行动都不可能是盲从的,它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超常规的科学探索和试验过程,并且要有强烈的研究冲动和创新自信心。众所周知,创新是有风险的,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就是要有充分的超前技术储备,当然也包括所储备技术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任何的创新都不可能“无中生有”,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知的道理。
三、个人创新能力的实现与拓展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最近撰文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创新,就要深刻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宏大创新队伍。从成长道路看,必须通过艰辛而充满风险的科技创新实践的磨练,在竞争合作中成长;从成才条件看,必须有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有强烈的创新自信心、动力和潜力;从成长环境看,需要一个有利于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2】他的观点代表着国家科研创新体系中有关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等基本思路,也为我们客观评价人才的创新价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1、 个人创新能力的实现
人才始终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最根本、最宝贵的资源,创新型人才在科研工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过分夸大人才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被认为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的线性模型,而这种模型似乎更适合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可今天,创新过程正日益演化为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表现为个体与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个人的创新能力在整个系统的作用常常以协同、协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面对极其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如果过分突出个人的创新能力的话,与个人英雄主义并无二样,不利于创新主体整体价值的发挥。国际经验表明,现代科技创新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在全社会中(乃至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重组,各行为主体间通力合作,协同创新。【3】
再者,任何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必要的科技条件,科研工作中个人创新能力的展现,必须借助于大型科学仪器和设备、科技文献及科学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等各种软硬件,同时还必须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我们切不要离开科研条件而去强调个人的创新能力。我本人清醒地认识这点。
2、个人创新的社会价值
我们在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通常关注的是科研项目的成果形式、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很少有人去考虑其中潜在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创新主体(更多的情况是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价值。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想提示我们的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个人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带来个人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应该充分尊重个人创新的劳动成果,爱护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只有这样,创新主体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创新行动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应该给个人创新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调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配置机制,使个人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得到发挥,让他们更多地创造的社会价值。
3、个人创新能力的拓展
任何的个人创新能力都不是有生具来的,都必须通过个人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加以积累和提升,没有哪一种创新的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技术难题,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把利用有效的创新资源作为创新跨越的起点,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防止把自主创新异化为自我封闭,只有不断前瞻,提升自己的长远眼光和战略视野,不断明晰自己所涉足科技领域的战略和发展路线图,改变模仿跟踪的发展模式,才有可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个人创新能力。
四、有关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启示
就在我准备完稿的时候,刊发在当日(2008年11月17日)《中国经营报》A16版的一篇题为“美国的核心竞争力犹在“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这篇文章是由长江商学院及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博士撰写的。黄明认为:对于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损害,我们应该有清楚的认识,……美国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不在华尔街,而是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研发、创新导致的产业垄断。……如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和美国的研发创新这个核心竞争力相匹敌,而且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高科技研发创新没有伤到元气,竞争力犹在。黄明还认为,高科技创新必须有人才、基础设施和资本,资本市场冻结一两年,不会改变到高科技创新人才和基础设施。同时,高科技创新还有来自企业内部积累、社会资金的投入,这些都还在,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就不会那么快就消失。
确实如此,当我们把“金融危机”、“高科技”、“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这些概念放在一起的时候,似乎能从中产生一些发人深思的感悟和启示。但当我们再把“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这些概念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又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参考文献
[1]朱波林;易显飞,科学发展观:技术创新的价值向度《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2]路甬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创新 2008年01月04日文汇报
[3]王路宽 科技条件与服务创新 《现代科学仪器》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