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发展阶段
从1962年起至今, 韩国经济发展阶段可分为经济混乱时期 (1945-1961) 、工业化准备期 (1962-1966) 、第一次经济高速发展期 (1966-1978) 、经济全面调整期 (1979-1985) 、第二次经济高速发展期 (1986-1989) 和内需主导期 (1990-1993)。。
韩国的经济发展史是自60年代初通过实施6个5年计划, 历经经济的" 压缩成长"和"高速成长"而发展成在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国家。韩国7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为10.2%,80年代为8.4%, 其中1986-1990 年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 。 韩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国内经济环境是 : 具有丰富、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工资;企业旺盛的投资意欲;政府对“出口第一主义”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就其国际环境观之, 则得益于保障自由贸易的关贸总协定等世界贸易秩序以及很容易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这些均对韩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有利的影响。
70年初期, 韩国政府60年代集中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全力发展重化工业产业, 以期实施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实施重化工业化过程中, 由于对技术、人力资源、资金的需求超过了其时韩国经济实力所能承受的限度, 以致诱发了通货膨胀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致使其推行的重化工业化计划受挫。此外, 为了在有限的国内市场达成规模经济的效果, 韩国政府刻意促使大企业集团成为推行重化工业化的主力,这反而形成中小企业发育不健全,技术水平低下,最终招致出现韩国经济过度集中于少数财团的现象,尤其是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主的组装生产的产业形态, 进而导致主要应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的生产成为整个工业生产、产品出口的薄弱环节 , 遂使韩国形成进口诱发型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形态一直持续至今 , 从而使韩国的机械类、零部件、原材料严重地依赖从日本进口,持续形成与日渐增的对日贸易巨额逆差,这已成为长期困扰韩国经济稳定增长、削弱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进入80年代, 韩国政府将其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放在治理、整顿70年代末期出现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此,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持经济稳定、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倡导民间企业自律化。为了提高产业的组织效率和防止过度的经济垄断,政府加速推行对外开放措施和公正的往来制度。由于采取了以稳定、自律、开放为中心的经济政策致使压缩通货膨胀率取得实效, 相应地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但是 , 就产业和地区来看,分别出现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农林渔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失衡。于是, 在80年代后半期, 韩国政府在纠正上述发展不平衡和分配不均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