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人类不知道有氧气这种东西以前,人们每天理所当然的在呼吸着空气中新鲜的氧气,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这时正在呼吸着空气中氧气来维持他们的生命。 不可能去认可氧气对于自身身体的作用是正还是负。
请问:这新鲜的空气中的氧气相对于人类而言,是否有价值?
答案:当然是有价值,没有任何疑问!因为,氧气对人类的价值事实是维持他们生命的价值事实,氧气对人类的价值事实不因为人们对氧气的认可、判断有任何变化而改变,也不因为人们的判断有任何变化而改变。但是,这种价值是生理上客观的没有被人类认知的价值,它与已经被认知的可以判断的其它物与人价值关系不同,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潜在的没有被人类认知的客观价值,它们时时刻刻的在与人类发生着没有被人类认知到的客观价值,人类不能因为没有认知到它们对自身的价值事实就说它们没有价值!
难道我们能够说以前的人类不知道有氧气有价值,所以,氧气对他们没有价值?
说到这里,你可能甚至会说:你凭什么判断氧气相对于以前的人类有价值?是以前的人类托梦告诉你的吗?或者也可能会说:你这还不是以人类的身份来判断氧气相对于以前的人类有价值的!
价值事实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把价值判断等同于价值事实,一种东西对人是否有价值,不是完全由于人的认识、判断决定的,而是由于这种东西对人能否维持生命的存在、优化、发展的本质决定的,人对一种东西对于自身是否有价值与否的判断,只是对一种东西对于自身客观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们依次是:价值关系事实→价值关系认识→价值关系判断→价值使用操作→价值实现→新的价值关系事实→新的价值关系认识→新的价值关系判断→新的价值使用操作→。。。。。。如此循环。由于人类对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本质的认识是不可能完全信息的,因此,只能接近不可完全达到,但是每一次接近就是对前一次认识的否定或者证为;每一次接近就是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本质的绝对客观规律(价值关系事实)的一次肯定
人这种经济系统(包括个人与社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在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时需要与环境进行反馈,这个反馈的过程需要信息的处理、加工、判断、选择、决策、操作,可见价值判断其实是属于信息层面的,是事实的反映而并非事实本身的,但是,它可以反过来影响事实的结果,因为,当人对自身与某一种东西的价值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时表示人已经认为自身与某一种东西的价值事实应该是那样,但是,“应该是”毕竟不是“事实是”,我们应该去“事实是”中推出“应该是”,又从“应该是”中判断出“事实是”来如此循环人与环境相互反馈。然而,人们却把这种属于信息层面的、事实的反映的价值判断等同于价值事实本身,并说它就是价值(包括价值事实),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价值观,其实,信息层面的、事实的反映的价值判断只能是价值心理学意义上的认知价值或者价值判断,它也只有符合价值事实时才有价值可言,一个人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吸过毒品之后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效应对于吸毒而言是有效用的感觉,但是,是否就真的对于吸毒来说就有效用呢?这个认为把这种属于信息层面的、事实的反映的价值判断等同于价值事实本身,并说它就是价值(包括价值事实)的观点和理论就是没法避免陷入唯心主义价值观的,如此。这样产生出来的经济学是一种完全信息观的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就是从个人完全信息观的角度来理解消费的,由此,可以推出等边际原则或者无差异曲线;马克思从社会完全信息观的角度来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认为个人的必要生产量是由社会的总产量的平均决定,个人的必要劳动生产时间由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时间决定。其实,这正是社会意义上的等边际原则或者无差异曲线的表现,最终使马克思的经济学陷入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阵营。可见,这两者都是片面的,他们各执真理的一面,长期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