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演讲录(2003年11月21日)(北大团委协助整理)韩德强
一、“四小龙”
实际上,我们原来商量的题目是《“四小龙”、全球化与中国》,没有讲过“现代化”字样。其实上,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已经悄悄被抛弃了。最明显的是农业。我们现在还讲农业现代化吗?没有。我们在讲三农问题,在说农业多苦,农民多穷,农村多危险。工业现代化实际上也已经被放弃了。因为工业现代化要求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有自主知识产权。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工厂”,做世界打工仔,给全球的跨国公司搞配套,赚苦力钱。科技现代化?同样令人苦笑。这些年有什么重大科研成果了吗?让我们的工业结构产生重大升级了吗?没有。唯一值得自豪的神舟五号,其技术是七十年代就基本具备的。当然还是教育现代化。清华北大重新成为留美预备学校,这是教育现代化吗? 为什么现代化目标会悄悄地失落?因为在八十年代时,上上下下达成了一种共识,就是要学习“四小龙”,走大进大出的国际经济循环之路。“四小龙”是谁呢?是南韩,台湾,香港,新加坡。还有“四小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尼。“四小龙”基本上是7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四小虎是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开始高速增长。 “四小龙”、“四小虎”今天怎么样?都病了,成了“四小虫”、“四小猫”。台湾经济现在是负增长,股市下跌到三千多点以后,就一直怎么也上不去。陈水扁够倒霉的,刚刚上台就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台资大量往外撤,台湾岛内失业率直线上升。这倒还真不是因为陈水扁搞台独。他现在到处拜票,让王永庆这样的大老板继续留在台湾开厂。他说,你们老板就别走了啊,我给你降税收,我给你降地租,但你别跑到大陆去,也别跑到菲律宾或印尼去。但是用处不大。谁让台湾的工价是大陆的3、5倍呢? 香港呢?就在大陆公务员工资三年翻一番的同时,香港公务员的工资裁减了5%。经济萧条,不得已啊。香港97年以后楼市价格从每平方米10万港元下跌到5万港元,老百姓反而叫苦连天。试想,如果说你是在97年买了100平方米的房子,花了1000万,现在这套房子只值500万,可是还得按1000万去还月供。这不是就惨了吗!如果这个时候你失去工作,或者工资下降,还不起贷款,那就更惨。首付300万已经付完了,月供又交不起,银行按合同收回房子,你就丢了房子又赔钱,就会成为负资产阶级。今年七月一号的时候有香港有一次五十万人的大游行。这趟游行过后,大家都在谈论:香港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场游行?香港本来是一个经济动物的世界,没有多少人关心政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游行呢?如果到现场你会发现,参加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其实都无关紧要,就是心里有气,想活动活动。这股气从那儿来?实际上是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来。1997年以后,香港经济一路下滑。不巧的是,1997年也是香港回归中国的日子。这样,人们很容易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 亚洲金融危机不光扫荡了台湾、香港,也扫荡了新加坡和南韩。这四小龙在这场97年的金融危机中,其实都倒下了。新加坡这两年的经济是严重负增长,达-4%、-5%。韩国的情况似乎稍微好一些,但也足以让韩国人群情激奋。大宇、现代,这些韩国工业的骄子一个个倒下,被美国、日本的大企业兼并。这是什么感觉?大宇在南韩的地位就相当于宝钢在中国的地位。所以这种企业一倒闭,最后让西方企业零价格收购,韩国老百姓哪受得了啊!三十多年的发展被西方国家媒体用“裙带资本主义”一笔勾销,只有“三星”还在韩国企业界的星空中孤独地闪光。“四小虎”的日子也不好过,就马来西亚的日子还可以。印尼就不要说了,印尼现在是阶级冲突和种族冲突交织,没完没了地烧杀抢掠,各种恐怖事件,特别是富有而少数的华人遭到屠杀。反正国际资本不敢去。菲律宾也是这种地方。菲律宾的恐怖主义活动也很热闹,除此之外还有游击队。阿布沙耶夫是恐怖主义组织的头目。但颇有讽刺意义的是,阿布沙耶夫实际上是由美国中情局扶植的,用以对付不听美国话的菲律宾政治力量的。后来菲律宾政局重新回到美国控制之下,中情局就将阿布沙耶夫丢在一旁不管了,要他们自己找饭吃。就像拉登当年就是在美国的扶植下成为阿富汗抵抗苏联的一支武装力量,苏联撤走后又成为美国的对头。菲律宾农村的游击队活动非常厉害。这个游击队就和中国当年的游击队差不多,在农村甚至建立了地下政权。游击队的地下政权的力量达到什么程度呢?达到和政府分享农村收益的地步。白天是你政府的,晚上就是游击队的。那里的地主富农交税交两份,游击队一份,政府一份。两边来了人各收各的税,地主富农则两边都交,两边都维持。因为你哪边不维持,哪边杀你。所以,菲律宾现在是肯定不行。泰国呢?连泰国的人妖表演都不景气了。只有马来西亚,因为有马哈蒂尔当总理,在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的时候,马哈蒂尔果断宣布林吉特不可自由兑换,顶住了西方舆论的压力,结果挺过来了,经济不但没受重大冲击,反而能够继续增长,马来西亚由此增强了民族自心信。马哈蒂尔似乎很厉害,其实他无非讲了点实话。马哈蒂尔是个讲实话的人,说出了跨国公司垄断全球经济、控制各国政治的实话,结果犯了西方政治家的大忌,被西方媒体视为另类。 有意思的是,在“四小龙”、“四小虎”病倒的同时,中国经济却在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正是由于中国走“四小龙”道路,最后挤死了“四小龙”。香港为什么衰落?这跟香港的制造业大规模向内地迁移,金融业向内地迁移,贸易业务向内地迁移有极大关系。过去,香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必经通道,在78年以前甚至是唯一通道。靠了这种贸易通道权,香港经济就可以雁过拔毛,收取高额的贸易通道垄断经营费,繁荣起来。随着通道垄断权的逐步削弱,通道的垄断收入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我的估计是,香港的经济还要往下走。中央政府没有料到这个局面,所以很头疼。谁让1997年的回归恰好与亚洲金融风暴同时到来呢?一方面,中央政府只好想办法多给香港弄点钱,比如开放对港澳的旅游,让内地的大小富豪们把赚到的钱花到香港去,以使香港经济不至于做自由落体运动。你不是找不到工作了吗?我给你点活,给你点资金,其实是干这个事情。 但是,这只能救一时之急。从长远来看,只要香港的收入水平不下降一半,香港肯定就不是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资本就会从香港转走。这就是全球化的真正意义:资本在全球各地寻找劳动力、地租和税收最低的地方,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我来北大的时候打车经过清华,清华南门正在盖一栋“国际大厦”,下面有一幅广告大书:“国际化不是应该,而是必须!”这就是全球化的广告用语。什么叫国际化?写广告的人搞懂没有?
二、全球化
泛泛地讲全球化,全球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个意义上的全球化、国际化的确不可阻挡。问题在于,罗马帝国扫荡整个地中海各部落的时候,各部落的自由和民主消失在罗马军队的铁蹄之下的时期,是不是全球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交战,尸横遍野,是不是全球联系越来越密切了?美国的原子弹跟日本的广岛、长崎是不是在一瞬间联系得很密切啊?所以,联系越来越密切是一个中性词,它可能是件好事,也有可能是件坏事。既然两种可能性都有,你欢呼什么?理论上来讲,我们今天这个全球,哪怕中国处于所谓闭关锁国状态的时候,那也是全球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结果。在旧中国,西方国家的工业品进入中国市场,抢夺中国手工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最后把中国手工业全部击垮;农产品倾销到中国来,最后让中国的农民失去土地。正是由于这种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才迫使中国走上一轮“闭关锁国”、自力更生的道路。所以,“闭关锁国”就是一个联系非常密切的状态。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理解?只是联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比如说,我们要真的没联系,就什么都没往来,相互都不知道。现在我们不往来,但谁都记着谁,总想着要报复谁,总想着你有什么武器,我有什么武器,你说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很密切啊?其实非常密切!所以,联系越来越密切意义上的全球化是一个非常空洞的概念,其外延非常广泛,所以不能够说明问题。
实际上,大家今天讲的全球化其实不简单是联系越来越密切意义上的全球化,而是指全球的投资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那我要讲,正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四小龙”的诞生,也促成了“四小虎”的诞生;也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又把它们变成“四小虫”和“四小猫”。其分界线正是1997年。过去,“小龙”、“小虎”们实际上是在全球经济中找到了打工的机会,现在有技术同样熟练而工资更低的中国加入了全球经济就业岗位的抢夺战中,它们就失业了。也就是说,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一个国家不能给本国人民提供就业机会,而只能靠在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寻找打工机会来生存。事实上,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不仅使国家失去经济主权,甚至还会使全世界的福利最小化。在此,我特别愿意和大家一起回顾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国就已经在考虑实行全球自由贸易,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当时美国拥有世界工业生产总量的50%,又有世界黄金储备的70%。美国商品不但多,而且还特别便宜。道理很简单。所有的美国前竞争对手,德、法、意、日、英,都是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道路不通,工厂被炸,剩下的那些工厂原料奇缺,生产出来的东西质次价高。那么美国呢?在二战期间,美国是本土没有遭受战火蹂躏的唯一的发达工业国。战争一结束,本来生产坦克的工厂生产拖拉机,本来生产军用吉普的工厂就生产别克轿车,本来生产军用运输机和轰炸机工厂转而生产波音707。所以,1944年的时候,美国的资本家展望战后重建的前景,欣喜万分。他们的办法很简单:最好所有的前竞争对手都不生产工业品,工业品全部由美国来生产。美国作世界工厂,其他各国作世界农村。那样,我美国永远可以将美国的产品销往全球各地,永远地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美国当时就做着这样一场大梦。它不光做梦,而且有具体的行动,就是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靠美国商品的无比的竞争力,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实现梦想。为此,美国着手构建战后自由贸易的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按此体系,以美国的黄金储备为基础发行美元,将成为世界货币,其他各国的货币都必须按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各国都不需要有黄金储备了,黄金全在我这儿呢。汇率固定方便自由贸易。大家知道,如果汇率不确定,你不敢去别的国家投资。要是知道人民币要贬值,你敢不敢来啊?人民币升值,你敢不敢来啊?汇率的升值、贬值可能会让你的投资忽然变得有暴利,忽然变得血本无归。因此,浮动汇率不利于贸易和投资的稳定预期,不利于自由贸易。此外,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实际上削弱各国的货币主权,使各国调节本国经济对外竞争力缺了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大支柱就是关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作用我们已经非常了解,就是要削减各国关税,推行自由贸易。 第三大支柱叫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干什么?它专门给发展中国家贷款,做好事,但实际上却是为美国的投资铺平道路、降低风险。比如说,智利是世界上主要的铜的生产基地。智利的铜是由美国的阿纳康达铜业公司开采。但是,铜矿石开采出来要经过公路、铁路才能运到港口,这公路、铁路谁修?阿纳康达公司不出钱,让世界银行出。这样,听上去智利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贷款,实际上是阿纳康达铜业公司得了好处。这就像当年日本为了开采中国东三省的铁矿、煤矿,修了大量的铁路,并不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而是为了掠夺这里的资源。所以,世界银行实际上是专门为美国的老板在世界开辟良好的投资环境。 还有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是干什么的?专门是扶危济困的。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各国的市场被美国货占领,资源被美国公司以低价开采走,这个国家必然会贫穷,会债台高筑,会出现货币危机,这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了,给出现货币危机的国家贷款。条件是该国必须以经济主权相抵押。比如说,万一中国出现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中国紧急贷款200亿美元,但得有条件,比如说拿大庆油田、连云港、大连港或者山西大同煤矿做抵押。美国希望通过这种办法,渐渐把世界各国的资源都控制在手里,各国的市场都成为它的工业品的市场。 这些就是美国所构想的战后世界的自由贸易秩序。但是,美国还有更阴险的招数削弱竞争对手。二战以前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都是工业品竞争力特别强。美国觉得光用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办法来削弱德国和日本,还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前景还不太确定。怎么办呢?美国借口德国和日本是战争发动国,是法西斯轴心国,提出要拆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只要把你的军事工业拆毁了,你以后还有能力发动战争吗?这是美国的正当理由。实际上美国是想通过拆毁日本德国的军事工业,来拆毁他们的非军事工业,造船业、钢铁业、机械工业。所有这一切联合起来,就是美国商人统治世界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遗憾的是,这个计划没有实行两年就中断了。这些招数一起上,美国的竞争对手们发现,日子真是太难过了。日本的钢铁厂、造船厂,德国的钢铁厂、造船厂都关门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货架上摆满了美国商品,工厂开不了工,那么,这些国家的工人往哪去?工人就上街了。工人一上街,街上有德共、日共、意共、英共、法共。美国一看,形势不妙,这是要赤化呀。这赤化以后我还和谁做生意呀!本来德国、日本都可以作为我的市场,作为原材料产地,作为廉价劳动力的来源,现在都可能成为共产党的天下,跑到苏联阵营去,那我跟谁做生意呢?这时候,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说一道铁幕正在落下。这就是告诉美国人,谁是你的真正敌人,谁是你的真正朋友,你得看清楚了。我们英国、法国都是你的小兄弟。德国和日本在战争中是你的敌人,现在战争结束了,就成了你的朋友。苏联在战争中是你的朋友,战争一结束就成了你的敌人。你美国现在的做法是为丛驱雀、为渊驱鱼,生生地把自己的朋友往敌人怀里推。大错特错!赶紧改弦更张,苏联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一起打冷战吧。 美国一听,茅塞顿开,从自由贸易的大梦中醒来,惊出了一身冷汗。此后,美国就停止拆毁日本、德国的军事工业,甚至还利用朝鲜战争的机会让日本军火工业大发其财。第二,马歇尔计划调整方向。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是支持欧洲战后重建的计划。在美国改弦更张之前,只援建欧洲的道路和桥梁,不援助欧洲的工业。因为,对不起,援建工厂,就是在扶植竞争对手,而援建道路和桥梁,只是在恢复交通运输,美国的商品可以运过去,资源可以运出来。此后,美国开始援建欧洲的被炸毁的钢铁厂、兵工厂,这对欧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美国容许日元、英镑、法郎、马克、里拉等统统贬值,而且幅度非常大。这样,美国产品进欧洲、日本就会困难一些了,而这些国家的产品进美国就容易了。第四,美国放慢通过关贸总协定推进自由贸易的步伐,允许欧洲和日本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第五,美国单方面承担了冷战的大部分军事经费,使欧洲和日本的军费负担减轻,从而工业品的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 这意味着,在“铁幕演说”之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政策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美国的市场向对方开放,同时容许对方贸易保护,美国算得上是一个西方世界的“大善人”。这是一种单边自由贸易政策,或者称为“超级自由贸易”。一般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经受的住“超级自由贸易”的冲击。英国从1845年到1914年期间采取过单边自由贸易政策,其代价是到1900年前后,英国的工业地位不但被美国超过,而且被德国超过。但是,美国战后初期的经济力量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尽管是超级自由贸易,美国仍然是贸易顺差,它的商品还是可以出口到各国,其他国家的商品还是进不了美国。但是,对于欧洲和日本而言,他们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他们的工厂可以开工,工人可以生产,“赤化”的危险慢慢消失。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由于欧洲和日本的生产恢复和扩大,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需求增大,其结果不但没有使美国的出口减少,反而大大地增加了。 正是因为美国在战后奉行了单边自由贸易的对外经济政策,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期。当时,日本和德国的经济以8%、9%的速度增长,美国的增长比较慢一些,是4%-5%左右。除去通货膨胀因素,从1950年到1973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整体达到了4.4%,大家不要以为这个速度很低,事实上很快。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从1973年到1990年代初,该指标只有2.2%,即只有五六十年代的一半。 美国、日本,欧洲的经济在当时都增加了,西方经济,我看是,真正迎来了一个“双赢”的时代。如果说这段时间有输家,那就是美国,它确实有些吃亏。正如英国搞单边自由贸易衰落一样,美国搞单边自由贸易也衰落了。美国工业生产占西方世界的份额下降了,从五十年代初期的50%一路下降到70年代初的25%。那么这个份额被谁夺去了呢?是被欧洲和日本夺去了。大量的商品从日本和欧洲涌入美国,使美国由贸易顺差逐渐转到贸易逆差。 这导致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又一次重大转折。想象一下,你把货物卖给了美国,拿到了美元,但是美国没有相应的东西卖给你时,你是否会惊慌呢?这正是欧洲和日本在1960年代的问题。他们拿到美元就发慌,就到美国去兑换黄金,这样,美国的金库就被提空了,出现了多次黄金危机。我的印象中,1959年、1968年、1971年都发生了黄金危机。到1971年黄金危机的时候,尼克松眼看金库见底,大事不好,就向盟友们摊摊手,耸耸肩说,“多乎哉,不多也”,断然下令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使美元和黄金脱钩。此后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制”时代,而美国则从单边自由贸易的极端,一变而为超级贸易保护,单边贸易保护。即要求欧洲和日本开放市场,却收紧美国海关的进口大门。 为此,美国多管齐下。第一,是使美元大幅度贬值。1971年时,1美元兑360日元,到现在呢?1美元兑110日元左右。汇率是贸易上的核武器。我把贸易战的武器分为若干种类。第一种是常规武器,就是关税。比如说,我要阻止美国纺织品机械的进口,保护中国的纺织品机械行业,可以设立一个40%、50%的关税。但这个关税既对美国有效,也对日本有效。这是全面防范的关税壁垒,所以说,这是常规武器。其特点就是除了阻止你的对手,还阻止了你并不想阻止的对手,伤害无辜,引起各国的共同反对。后来又发展一种新的关税保护方式,就是“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就是精确制导武器,说炸你,决不会把你旁边的那些房子炸掉。比如说,日本宣称,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大蒜的农药含量超标。他不说欧洲也超标,也不说泰国超标,就说中国超标。这样的话,日本就能缩小打击面,扩大团结面,引起的贸易争议最小。此外就是核武器,即汇率战。就是一旦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话,所有的中国出口商品都便宜了,竞争力都增强了。你看厉害不厉害?70年代初“布雷顿体系”崩溃后,美国就对他政治上的盟友们、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使用了汇率战这个核武器。不光是对日元贬值,对马克也贬值,对英镑也贬值,都贬值。由于汇率战烽烟四起,各国货币争相贬值,这才有70年代的“停滞膨胀”之说。 第二,是实施产业转移,将本国企业迁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去。美国商品不是成本高,竞争力弱吗?那好,我把底特律的汽车厂搬到墨西哥去,那里的工资是美国的1/10。现在大家都知道有发达国家有一个“产业空心化”趋势,这就是美国、日本、欧洲的工厂,迁到第三世界来,这样,他们本国的制造业就日见萎缩,本国第三产业大发展,会计、律师、设计、服务、T型台的时装表演都繁荣。发达国家一些经济学家担心这一趋势继续发展,所以给产业转移起了一个不好听的名称,叫产业空心化。我觉得,产业空心化这个概念名不符实。对于欧美国家来讲,他们70年代以后实行的叫产业核心化。你看,他们是把低利润、可控制的加工环节甩到国外去,把高技术、高利润、难控制的环节留在国内,是不是核心化? 美国企业家们发现,这实在是一个高招。五六十年代,美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不那么自由。美国工会的力量曾经很强大。工会签劳资合同,一般就是3-5年。工会说,现在物价涨了,你老板的利润也涨了,咱工资也得涨。老板签完劳资协议,紧接着就涨物价。然后工会又要涨工资。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工会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这样,就造成工资和物价轮番上涨的所谓“成本推动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所以说,只要工厂开在美国,工资就降不下来。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工人涨工资,正好扩大内需,给老板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了销路,这是一个工人和老板的双赢时代。但从微观老板的角度看,他恨不得一脚踢开工会。后来,投资自由化以后,美国老板就威胁工会,你不是要罢工吗?这回我准备好了,我把工厂关了。你不是想罢工吗?我正好把工厂关了。这一招对美国工会打击非常沉重。结果,整个70年代,就变成老板和工会拉锯战的年代。这个拉锯战的年代一结束,到了80年代,工会逐渐就不行了,大家看到为什么美国工会现在力量不强?那就是已经被打败了。 货币贬值和产业转移,这是美国回应欧洲和日本挑战的两项根本措施,而这就是所谓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实质。问题在于,欧洲和日本也不是吃素的。你打汇率战,我跟上。美国把工厂开到拉美,日本就把工厂开到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工人的工资低,印尼工人的工资更低。结果美国的竞争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进一步降低,美国的贸易赤字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膨胀,到去年竟达约5000亿美元,是90年代初期的5倍,是70年代初期的几十倍。所以,美国经济实际上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竞争激化、产业转移、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的宏观经济后果。把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产业转移浪潮意味着世界经济的萎缩。道理是这样的:当底特律的汽车工厂迁到墨西哥时,美国失去一个30000美元的工作岗位,墨西哥得到一个3000美元的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世界经济作为整体,其需求萎缩了27000美元。当然,这只是一级计算,实际需求下降并没有那么大的幅度。因为,美国工人还可以得到50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所以需求只下降了22000美元。又其中,5000美元可能用于汽车的降价,从而扩大了汽车消费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变成CEO的高工资和股东的高利润。CEO的工资是怎么提起来的,就是因为全球化涨上来的。1980年美国CEO和工人的工资比是40:1,工人如果是3万,老板是120万,到90年的时候,上升到85:1,97年是326:1,99年的时候就是475:1。凭什么CEO的工资坐直升飞机一样的上涨?因为利润来得太容易,产业转移造成巨大的利润空间。CEO的工资上升会造成私人飞机产业的兴旺,豪华轿车业的兴旺,山间别墅业的兴旺,这也可以带动一部分需求。股东的高利润会产生进一步投资的冲动,新投资则是新需求。所以,这样一来,实际的需求下降,不到27000美元。但是,由于其他各级的需求增长都赶不上一级需求计算时的需求下降,因此,世界经济的总体需求还是下降了。 这里还需要补充对墨西哥的需求分析。如果美国把工厂转移到墨西哥之后,所有的产品全是用于出口的,不在墨西哥本地销售,这样就可以给墨西哥带来净就业机会和需求的增长。如果美国厂商把工厂设在墨西哥,同时在墨西哥本地销售,你会发现墨西哥本地的汽车工厂就会倒闭。实际上,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的又一大原因,就是要绕过各国的贸易壁垒,挤垮本地工业。如果这样,则墨西哥的需求有增长,也有损失。它得到了1个汽车工业的就业机会,失去了5个汽车工业的就业机会,经济就进一步萎缩。因此,从逻辑上分析,由于全球竞争激化,70年代后世界经济应该呈现一种螺旋萎缩的趋势。那么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可以用4项指标来分析世界经济的运行状态,即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国债余额占一国GDP的比例(简称国债率),银行利率。如果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低,国债率低,银行利率高,则可以判断,世界经济处于繁荣期。否则,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高,国债率高,银行利率低,则世界经济处于萧条期。这是根据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判断指标。我们知道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需要有财政盈余把一部分需求藏起来,比如说把3亿美元攒起来不花,不花就使得需求下降,从而抑制经济过热。到在危机时期,我再把钱花了,就是扩大需求,让危机能够变得缓和一点。这叫熨平经济危机,通过财政政策使得经济危机变得平稳。 五六十年代,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9%、10%,美国也有4%、5%、6%,失业率则都很低。西德和日本只有1%、2%,而美国也只有2%、3%。各国财政不但没有赤字,有时候还有盈余。美国只是由于打越战,才有几百亿美元的赤字。银行利率则比较高,5%、6%不等。现在呢?这四项指标都处于战后最糟糕的时期。首先是经济增长率。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可以说是零增长,失业率上升到5%以上,国债率则上升到130%,银行利率则下降到可以忽略不计,0.5%。欧洲经济在90年代一直是低增长,大约只有2%左右,而失业率则高达8%、9%,有时候甚至是12%,被称为“欧洲病”。利率也很低,欧洲央行利率是2%。各国的国债率呢?我们知道欧洲为了促进经济一体化,有一个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规定各国国债率不得超过60%。现在德国、法国都想突破这个数字,因为谁突破这个数字,等于国债消费的好处可以为本国选民所享受,而风险则可以向整个欧盟转嫁。美国怎么样呢?美国90年代被称为“新经济”,一枝独秀,其实是各国资金流入美国造成美国经济的泡沫化。2000年3月,随着纳斯达克指数的暴跌,美国的经济泡沫崩溃,进入萧条状态。国债率也高达60%左右,而失业率则上升到6.5%左右,银行利率则下调至1%。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用中国作对比可能容易理解一些。中国的国债余额只占GDP余额的25%,这个25%就让我们每一次人代会都要讨论:积极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退出?赤字什么时候能减少?大家可以计算,25000亿人民币的债务,按5%利率计算,每年国家仅债务利息支出就将达1250亿元左右,远远高于全国的农业税总和。如果把这笔钱补贴农村义务教育,就不会有农村师资的流失,学生的逃学。所以,项怀诚就会到中央电视台上解释说,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退,退了我们的GDP就要降低一个百分点,二个百分点。你看我们的机场、港口、道路、桥梁,不都是用国债修起来的。没有国债支出,钢铁产量、水泥产量怎么消化,工人就业怎么办,银行坏账会不会增加等等。同样道理,如果日本没有130%的国债投入,修建桥梁、道路、码头、港口和工厂,那日本经济就可能是高额负增长。如果没有美国、欧洲各国的60%左右的国债投入,这些国家的经济是不是也可能零增长或负增长? 再看利率,银行利率一降再降,现在已经降无可降。中国的银行利率是1.98%,这就使我们手持现金大量增加。如果利率降到0.5%,是不是大家都不想去银行存钱了?利率下降可以降低投资成本,降低分期付款消费的成本,本来可以促进需求的增长。但现在怎么降利率,需求就是不动。这不是说明世界经济的萧条已经很深了吗? 失业率呢?比如说,美国的官方统计失业率是6.5%,什么概念?与五六十年代相比,当然是高失业率。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这里还不包括已经失望,不再去找工作的人。这些人找不到工作,就干脆领失业救济金算了。还有,应该把监狱里的人数算进去。为什么要统计监狱里的人数呢?里根政府的一个政策,就是要取消福利。取消福利,就会造成犯罪率上升。你犯罪,我就把你关进监狱。六十年代美国监狱内的人数一直在缓慢缩减,以至于到1975年为38万,而到1995年有540万美国人被监禁,占18岁以上男子人数的5%,每五个黑人男子中有一人包括在内。这样加起来,和欧洲的10%左右的失业率就接近了。中国官方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左右。此外,还有一个数字值得重视,即个人信贷消费形成的债务。2001年1季度,美国国债,加上居民信贷消费债务,加上企业债务,总共是31.5万亿美元,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0%多一点。我不知道其中居民信贷消费债务是多少,估计在10万亿美元以上。这笔债务和国债的效果一样,可以拉动需求。但也和国债的问题一样,是寅吃卯粮,是以未来的需求为代价维持现在的低增长。 发达国家普遍低增长、高失业率、高国债、低利率以外,发展中国家更是凄凉一片。从中国往北看,俄罗斯、东欧各国,90年代经济负增长50%左右;从东欧往南,土耳其刚刚发生过金融危机;土耳其往南,中东地区,炮火连天;中东往西,埃及、摩洛哥各国,也是危机四伏;越过撒哈拉沙漠往南,整个是第四世界,除了饥饿、瘟疫和战争,再没有什么能够吸引国际注意力;越过大西洋到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先是洗劫墨西哥,接着是巴西、阿根廷,造成整个拉丁美洲的经济衰退;从拉丁美洲越过太平洋,就到了“四小龙”、“四小虎”的地盘。 如此看来,中国经济倒真成了一枝独秀了。在全球性萧条中,只有中国经济还有增长。大概也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特别不能想象经济萧条是什么滋味,还以为世界各国经济还在增长呢。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的1/30左右,中国经济的局部增长根本就改变不了世界经济总体萧条的趋势。甚至相反,由于中国以世界上最低廉的工资、税收和地价大量吸引外资,中国的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世界经济的螺旋下降速度。可见,事实也正如逻辑所分析的一样,完全的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市场,即经济全球化只能造成世界人民的福利最小化。三、中国
有人可能会说,但是,毕竟你也承认,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啊!
不错,但是中国同样也受全球化之害。而且受益者,短期利益,受益者,长期利益。两相比较,究竟利大弊大,还需从长计议。 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吸引不了这么多的外资。什么道理呢?就是当时农产品价格很高,中国的劳动力并不是那么廉价。我记得,在1992年时,我的工资大概是130元,只值一斤河虾的价钱。现在经过长时间的“苹果价格战”、“梨价格战”、“橘子价格战”、“猪肉价格战”、“小麦价格战”、“棉花价格战”之后,河虾的价格落到了十几元钱一斤,而我作为大学教师的月薪却上升到近3000元。这意味着,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急剧下降了。农民相对收入的急剧下降,给城市工人也造成很大压力,大量城市工人被迫下岗,或被买断工龄。这是一次社会阶级间的利益分配的重大调整。调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就变得非常廉价了,有足够的优势吸收外资进入了。当然,80年代也已经有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但那主要是为了绕过中国的高关税,进入中国市场。80年代关税壁垒相当高啊。彩电关税早期是100%以上,到了1996年彩电关税还是60%。所以,媒体老说彩电是靠自由贸易发展起来的,其实是因为他不知道或故意隐瞒我们有多高的关税在保护。那时候不光有关税,对外资企业还有内销比例限制,比如松下电器北京公司的产品必须有70%外销等,来保护本国市场。这样,80年代的中国企业利润很高,银行也没有什么呆坏账。 后来,外资进入越来越多,内销比例越来越高,关税越来越低,再加上走私,国内市场就被外企占领了。所以讲,国有企业怎么垮?国有企业上压下挤内腐外逼,就垮掉了。上压,是指国有企业承担改革开放的成本,交纳远高于外企的所得税,远高于民企的营业税(由于会计制度规范),再加上各级政府的摊派主要落在国有企业身上;下挤,是指产品的低端市场被乡镇企业占领;内腐,就是国有企业内部的贪污腐败;外逼,是指跨国公司占领高端市场。这样,国有企业不垮是不可能的。现在活着的国企,主要是一些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型企业。 也就是说,中国加入全球化有两个重大代价,一是工人、农民的地位和收入相对甚至绝对下降,二是国有工业体系垮掉,这样,中国就不得不再次成为依附型的经济,将本国的经济主权交给西方垄断资本,未来可能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不测风云,正如“四小龙”、“四小虎”的经历。如果上述推理成立,那么,毛泽东时代的成就和合理性就可能重新被我们认识。经过长时期的妖魔化,在青年一代的心目中毛泽东时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一个闭关锁国、停滞不前的社会。实际上,正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完成了中国的工业化。1949年以前,中国连一辆自行车都不能制造。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第一架自主制造的喷气式战斗机就上了蓝天。此后,第一辆汽车,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轮,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弹导导弹,陆续面世,形成了一个从开矿、冶炼、制造、运输的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如果查统计资料,你会发现,1978年以前的社会绝非是停滞不前只搞运动的社会,而是一个工业和农业都高速增长的社会,工农业年均增长率为8.21%。(可参见我的《五十年、三十年、二十年》,收录于《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1月)。在既无殖民地可供原始积累,又无外来移民可供任意剥削,还不能通过对外移民来吸收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的苛刻条件下,这种速度其实已经是够高的。 那么这段时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工资不增长。从57年到77年,工资就基本没动过。快速的经济增长,工业、科技和国防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积累的成分太大,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全都投入了扩大再生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量的资金其实投入到军工建设去了。军工建设是吞噬资金的,只能让国家的实力增长,而不能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多大提高。更进一步,为什么要如此高度强调国防呢?其实,道理仍然很简单。新中国,说到底是一个奴隶造反而掌权的国家。在世界各国多数都是由奴隶主掌权的环境下,这种奴隶当家作主的国家毫无疑问是要遭到奴隶主国家的敌视、包围、甚至战争威胁的。因此,新中国虽然独立了,但是实际上周边环境仍然不安定,第一场当然是朝鲜战争,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奴隶主国家美国交战。朝鲜战争虽然打成平手,但人员伤亡的确惨重。这样,新中国就下决心大力生产新型武器装备,以减少战争时期的伤亡。这种决心是得到全国人民支持的。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大部分是军工项目。钢铁生产出来也主要是为军工服务。到1962年的时候,印度又侵犯中国边境。然后就是抗美援越战争。这场战争中国没有派作战部队,但是派了工程兵,给了源源不绝的武器装备。既然南越背后是美国,就要准备美国越过边境线往中国本土打,所以就全面动员工业建设向三线转移。这样,又消耗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国防建设上花的钱值不值?从国家崛起、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说,值。简单说,如果你们家处在强邻环伺的环境中,想搞建设,高消费,吃喝玩乐,行不行?不行。那我只有咬紧牙关,锻炼身体了。至于说你锻炼好了身体,最后人家不打你,你能说白锻炼啦?其实是因为你锻炼了人家才不打你,你要不锻炼人家肯定打你。所以这个锻炼实际上是必要的。 大家可能感觉到有问题的是农业,以为那一时期农业增长慢。这其实是个误解。首先,各国农业速度发展都远远低于工业。其次,从50年到76年,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并不低,大约在2%-3%之间,甚至比其后的速度还快一些。那个时代重视粮食生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当然增长快啦。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当时一直要粮票?实际上,我们是在用粮食跟苏联东欧集团换物资、换设备,要大量的粮食出口。包括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还苏联的债务,中国真的是勒紧裤腰带出口粮食。人活一口气啊! 不错,到了80年代初期,粮食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是,这并不仅仅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奇迹,而是粮食生产长期增长的突变期。事实上,有多种因素使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第一个就是杂交水稻。我经常开玩笑,唐太宗时期人分地,男丁80亩土地,女丁40亩土地,永久田20亩。这个80亩和40亩就是承包田。每亩的产量多少?150斤,200斤就算是高产田。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产田就是900斤、1000斤。凭什么?单有积极性够不够啊?如果没有杂交水稻行不行啊?我们都知道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其实他只是整个杂交水稻改良工作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但是是以整个农科院和农技推广体系作为基础和后盾的。除杂交水稻外,小麦、棉花、油料各种作物的品种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农科院就是做这个事情。当然,还有什么兔子、羊、牛、猪,全在改良。因此,种子改良工作对于提高农业产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因素就是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那59年到62年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理由之一,是那个时候的水利体系不完善。所以,旱涝全成灾,靠天吃饭嘛。后来,人民公社时期每年农闲季节就修水库,修了七、八万个大中小水库,极大地改善了农田水利条件。土地承包后,水库年久失修,所以现在的旱涝灾害又多起来了。第三个因素是化肥。过去,各县都有小化肥厂、小钢铁厂。小化肥厂的特点就是能耗高、产量低、品质差。1972年中国跟美国发表《上海公报》,73年我们就开始从西方引进13条化肥生产线。这13条化肥生产线建成后,就能源源不断地向全国供应化肥。在长期使用农家肥的土地上,化肥可以起到神奇的增产作用。80年代初期正好遇到化肥大面积推广时期,赶上了你有什么办法?粮食产量你想不提高都困难。第四个因素就是粮食涨价。从1979年起,粮食收购价格连年大幅度上涨。涨到什么程度为止呢?达到中国财政第一次出现巨额赤字。当然,不光是粮食涨价,还给工人发工资,又搞宝钢搞洋跃进,多重支出扩张造成财政赤字,“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局面从此结束。对农民来讲,涨价是非常好的。国家财政赤字是国家的事,我手里拿的是现金啊。过去一斤稻子卖的是一毛一分钱,现在一下子卖出了两毛两分钱,手里的现金就增长一倍还多啊。这感觉当然非常好。相比之下,尽管农田承包30年不变,但是粮食价格低啊,所以农民就没有积极性生产。其实,有了这四条因素,即使仍然是人民公社体制,粮食产量也能够较大幅度增长。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因素都被抛开了,粮食增长的原因被单纯地归结为承包制,这就不实事求是,就带有意识形态的特点了。 以我访问当时的干部和农民的体会,70年代末期,全国的生产队大概有三种类型,各占三分之一。第一类就是今天的“南街村”类型,好的或比较好的生产队。王宏斌在70年代一直是南街村的生产队长,他上任之后粮产量是年年增长,总受县里的表扬。第二类是安徽的“小岗村”类型,差的或比较差的,干集体活没劲,干私人活卖力,捆绑夫妻。第三类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如果说真要提高生产力,完全可以三分之一搞承包,三分之一继续生产队制,三分之一可任选一种。但是,由于带上意识形态色彩,好的生产队也被强行解散,只有极少数,大约8000个生产大队,能够抵制一刀切的上级命令,继续集体生产。这些生产队后来成了南街村、华西村、留民营村、刘庄村,即亿元村。而小岗村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尽管有解放思想的光环,却人心涣散,如今和绝大部分农村一样,面临着三农问题的煎熬。 大家可能会想,集体生产怎么能搞好呢?这实际上是受了现在的经济人教育,变得自私自利后,才会觉得集体生产搞不好。想一想钱学森是怎么放弃美国的高薪职位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的吧。我到过一些三线企业,比如贵州的011基地。那次正好他们基地30周年大庆,搞了一台文艺晚会。我看了这台文艺晚会,感动得不得了。就是我的叔伯辈的校友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天当被子地当床,开赴三线搞国防建设,每天生活虽然紧张,但却觉得很有意义。这就是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建设祖国啊!这个道理跟先烈牺牲是一个道理啊。死了,他也觉得光荣啊。就是这个力量把中国搞起来的。 我和我们经管学院的一些老教师交流过的。他们说,在建校初期,五十年代,团的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劝同学们跳舞。每到星期六,就一定要劝同学们去跳舞,不去就是不爱惜身体。因为当时的学生都拼命为祖国学习,天天埋头书本,就是这个劲头!今天的学生学什么有这么大的劲头?英语!学英语其实是为了跑出去,而不是用英语去学习国外技术。英语是交流工具,你要是自己没有技术,你跟人家交流什么?学习什么?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不再相信数理化了,只相信英语了。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是国家丧失独立技术体系的缩影。干什么工作都是这样。过去陈毅等老一辈外交家,英语一点都不懂,但人家国际上走到哪,哪儿都尊敬他。今天的外交家们英语说得特溜,但缺乏国家底气,到处用英语摇尾乞怜,谁能瞧得起? 所以,很多问题值得重新思考。这就叫“国难思忠臣,家贫思贤妻”。今天实际上中国经济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比如说我们债台高筑,银行金融体系的呆坏账,国有工业体系的基本瓦解,自主知识产权的丧失等等。当然,如果中国可以稳稳地当个国际打工仔,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就罢了。但如果欧美国家不让我们走这条路,迫使人民币升值,让中国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那么,我们既失去国际经济的就业机会,又已经不会走独立自主道路,那就惨了。就像“邯郸学步”,自己的走法已经不会了,人家怎么走路你也没学成,最后就只好爬了。爬当然也算是一种走法啦,比如非洲、拉美、印尼、菲律宾,现在就是在爬。 现在还只是有爬的危险,一旦真正开始爬行,我们可能才会真正理解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的忠臣。他一辈子为了谁?我看啊,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特别是穷人。他的浴袍据说有40个补丁,你穿吗?我现在肯定不穿。别说40个补丁,现在是衣服旧一点我就扔掉了。人家的子女送了朝鲜战场。一个死了,一个是傻了。你说他图什么?有人说,毛泽东是为了个人权力,有帝王的野心。有人还说,毛泽东为了夺刘少奇的权力,不惜发动搞乱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这其实都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以毛泽东的威望,他真要夺权,那太容易啦!根本不需要一场文化大革命。一线二线之分本来就是毛泽东锻炼接班人的一种安排,正像把胡耀邦放在总书记的位子上是邓小平的安排一样。毛泽东要收回刘少奇的权力,一句话就行。因为他的威信太高了。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不存在夺权问题,他还要折腾干什么?他不知道折腾会造成动荡和动乱吗?其实毛泽东完全清楚,发动文革可能会意味着天下大乱。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很显然,他已经看出来中国有可能腐败啊。其实,发动文革就是要将腐败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用当时的语言讲就是要反修防修,要斗私批修。文革的政治目的是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谁啊?今天你们能不能看出来谁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吗?如果今日中国的确存在一个官僚资产阶级,那你只能说毛泽东发动文革并非捕风捉影。他预见了苏联的变修啊。他也预见到,中国一旦是走资派上台,就可能变成法西斯政权。这一点,实际上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并没有予以否认。那个决议承认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是好的,是为了反修防修啊。然而由于此后完全否认文化大革命的任何内在合理性,贪官污吏就开始滋生蔓延,形成今天尾大不掉之势。谁是预言家啊?所以,有人老制造一个形象,说毛泽东前期是聪明的,后面是糊涂了。哪儿那么容易糊涂啊?人的脑细胞的特点就是一生不死。人身上其他细胞全都得更换,就脑细胞不更换,它只衰老。第二呢,如果说衰老,主要是记忆细胞衰老,在逻辑推理上,在抓住社会政治的关键要害问题的能力上,恐怕还是老人行。从实际情况看,当时毛泽东也的确并不老,并不糊涂,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在整个过程中,调动谁的力量,控制谁的力量,压制谁的力量,一步步的逻辑设计很清楚,怎能说糊涂呢?文革的派性斗争,其实就是利益斗争的政治表现。派性怎么来的?派性就是有非常清楚的利益界线。保皇派是体制中的既得利益者,而造反派则是那些体制边缘者。就像今天,如果要再来一场运动的话,工人和老板肯定不会是一个派别的。如果说群众运动就是疯狂的话,那英国国会大厦外头,白金汉宫外头那么多游行的群众就是疯狂。按照某些人的逻辑,布什来英国访问,这可是咱们的友好贵宾啊,请都请不来,你游什么行啊?你这不是疯狂吗?其实这是利益对抗。你布什损害了英国人民的利益,还损害了世界的利益啊,所以我要向你游行。所以,这其实是无非是一种大民主的方式。 很多人还觉得毛泽东是封建专制的集大成者,要当皇帝。其实,事情可能刚好相反。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谁要讲民主比较多,那还可能真是毛泽东。我跟大家说个故事。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创立了工农红军,开辟了根据地,打开了一片局面。与此同时,白区工作却屡遭重创,机关不断被敌方破获,结果中央机关在上海呆不住了,跑到了井冈山。一来就教训毛泽东,说毛泽东是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有农民习气,夺了毛泽东的军权。如果毛泽东真是一个山大王,一个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领袖,遇到这种局面该怎么想?该怎么办?从现实利益的角度上来讲,毛泽东完全可以反过来想,你们这拨上海来客有什么本事,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来投靠我井冈山的,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毛泽东手下猛将如云,完全有条件制服上海来客。但是,毛泽东没有这么想,而是希望通过民主程序来解决问题。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人数十失其九,教训惨痛,本来毛泽东完全有理由发动军事政变,夺回军权。但是,他也没这么干,而是悄悄地做说服工作,还不断给军事领导人出主意。按照毛泽东的才华,他完全可以不出主意,坐看笑话。打胜了功劳是人家的,打输了责任是你的,你出什么主意啊?但是,凭着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对民主程序的尊重,没有这么做,而是一直一直给人家提醒,直到最后召开遵义会议。为了坚持程序民主,共产党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30万人27万人没了,这就是民主的代价。毛泽东接受了这个代价。此后,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跟王明之间一直有争论。毛泽东一直觉得特别不舒服。因为王明说的是一套一套的,毛泽东能说什么?最后人家还是觉得你是山沟里的土包子。王明的理论水平高啊,所以掌握了一批秀才。当时的领导权其实说不清楚在谁手里。那怎么办啊?理论上很简单啊,毛泽东当时已经有足够的威望压制王明,但他没这么处理。毛泽东就一直辩论啊。为了争取发言资格,毛泽东不得不在繁重的工作中抽时间写《矛盾论》、《实践论》,直到说服大多数同志为止。所以,我认为毛泽东是遵守程序民主的模范。即使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也都是通过程序民主实现的。58226;16通知,这是发动文革的一个通知。作出这个决议时,毛泽东并不在北京。为什么要让刘少奇来主持会议作出发动文革的通知?是因为希望能够取得党内的共识,能够使那些有走资派倾向的人回到正确路线上来。毛泽东后来形成说一不二,一句顶万句的权威,这并不能怪他违背民主程序,而是历史证明他总是对的。最后,形成毛泽东的话不理解也得执行的权威。 当然,有关毛泽东的争论,正如有关中国道路的争论一样,还会继续下去。只要中国仍未能摆脱被动的国际地位,仍未能解决毛泽东试图解决的问题,这场争论就会以不同形式、在不同时期反复出现。我个人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