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现阶段消费券的“名份”问题
白 明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将“保增长”落在实处。为此,各地正在积极酝酿出台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其中,部分地区向低收入者发放消费券就是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成都、杭州等地区已经下手这样做了。
看到许多地方老百姓用消费券购物的场景,联想到各级政府部们为老百姓做的一件件实事,固然感到甚为欣慰,但很快也令我联想起过去中国使用票证购物的年代。
从某种程度上讲,消费券也属于一种购物票证。现在想一想,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价格优惠的消费券很早就在中国被大范围使用了。改革开放以前乃至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使用的各种票证也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券。过去,北京市每名成年人每个月发32市斤粮票,用这些粮票在北京的粮店里可以每市斤0.185元的平价购买大米。如果每个月32斤粮食不够吃,也可以到自由市场上去买议价粮食。当然,议价的大米价格可不是每市斤0.185元了,议价大米价格有可能高达每市斤0.25元左右。至于议价的幅度,完全可以根据10市斤粮票能够换多少个鸡蛋,自己去大概其估计出来。
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顾名思义,人口多与底子薄就是中国的国情。在二元经济结构之下,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政府不得不用各种各样的票证去约束城镇居民的消费。以北京市为例,供应蜂窝煤、烟筒、液化气、芝麻酱、碱块、黄花、木耳、粉丝、豆腐等类别的商品需要凭证,供应棉布、家具、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类别的商品需要凭票,而供应花生油、大米、白面、玉米面等类别的商品需要同时凭票和凭证,一个都不能少。当然,有些东西平时见不到或者定量很少,节假日可凭证供应香油、花生、瓜子,花生油的供应量也比平时要有所增加。此外,在某一时期,北京市的猪肉供应也需要凭证,但时间并不是很长。相比之下,外地的商品供应情况就更加紧张了,除了上述商品外,还有一些商品需要凭票证供应,如江苏省的食糖供应需要凭票。当然,也有些商品的供应之所以要凭票证,主要是为了体现出对本地居民“照顾”,如上海市的前门烟和凤凰烟也需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凭票供应5包,而光明啤酒则每月凭票供应10瓶。
现在,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发放消费券,甚至有些消费券还只能用于购买特定的商品,虽然很容易令人联想起过去凭票证购物的时代,但两者之间却形似而神不似。应当看到,过去中国的许多商品供应的确是离不开票证,但从本质上讲,当时的票证是以短缺经济为背景的。由于商品匮乏,在确保人们基本生活资料供应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公平”,也只好采用凭票证供应的办法。
在以往的短缺经济时代,凭借票证虽然可以买到“平价”商品,但这种“平价”实际上是低价的代名词。事实上,由于商品短缺,许多商品的均衡价格应当高于当时的“平价”,但由于有了票证的限制,均衡价格也只能够是理论上的,而依靠票证去人为制造“平价”对社会福利也造成很大的净损失。
我隐约记得,最后一批粮票推出历史舞台应当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几何时,我们或许为告别票证时代而自豪过。直到前不久,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也将票证退出市场当作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加以宣传。现在,猛的一家伙重新将购物票证请回来,感觉上还真有些“不得劲”。
当前的中国经济总体上来说是过剩经济,而过剩经济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并不是买不到的问题,而是卖不掉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当是加快经济增长。为此,就要尽早将内需启动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票证是一种约束消费的手段,所有公民都只能够凭票购买特定商品,几乎无人可以例外。现在,中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变成为过剩经济。与短缺经济时代的票证不同,过剩经济时代的票证并不是要约束消费,相反,恰恰是为了刺激消费。在这样的初衷之下,各地发放消费券的对象相对集中,主要是一些中低收入居民。
从目前来看,国内市场销售疲软,许多企业的开工率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的均衡价格理应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生产者剩余也因此会受到挤压。现实情况也的确是这样,有些商品的均衡价格甚至低于某些企业的保本点。作为政府部门,不能放任均衡价格长时间处于低点,至少应当想办法将均衡价格提升至保本点之上。至于怎样提升,一个是限制供给,另一个是扩大需求。显然,限制供给与“保增长”的大局相悖,要提升均衡价格水平,通过扩大生产者剩余来减少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只能够在扩大需求方面多做文章,其中,发放消费券就是扩大需求的有效办法。
无论是以短缺经济为背景还是以过剩经济为背景,票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上完全竞争的“无形之手”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还需要政府部门伸出“有形之手”。前些年,自由市场经济被某些人描绘得过于美好。现在看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念还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念,都离不开政府干预的关键性作用。
在反思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过程中,对票证的地位也有必要进一步反思。现阶段,虽然过去的短缺经济已经被过剩经济所取代,但票证并不是短缺经济时代的专利,过剩经济时代票证依然“好使”。只不过,此票证非彼票证。较之以往,现在的票证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新拾起被遗弃的票证仍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做不丢人。有了这样的认识,让消费券落得一个好“名份”在现阶段自然也不应当有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