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的大多数 权力的舆论弱势



那条短信是怎么说来着?

“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

2月没去郴州(南方雪灾);

3月没逛拉萨(“38226;14”打砸抢烧事件);

4月没到山东(火车出轨);

aihuau.com

5月没来汶川(四川大地震);

7月不在上海当警察(杨佳袭警);

9月不住在山西(襄汾溃坝);

小孩从来没吃过三鹿奶粉;

当然最幸福的是:今年没有进股市。”

这条短信出现在年中,随着灾难新闻的不断刷新而不断增添。大多数人除了股市,都不曾经历其中任何一场局部的灾难,然而通过各种媒体“经历”了每一个艰难的时段,并据此构建了对2008年的灾难想象——这是一个何等多灾多难的年份啊。 

灾难面前的两种政府

在这条短信中,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并置在一起,彻底颠覆了灾难的传统等级——不是只有地震这样的大灾才对人心造成震动。灾难在公众感受中是否凸显,或许取决于该事件在同一灾难序列之中的位置,进一步说,与社会大环境的敏感点息息相关。

公认的天灾之外,大部分“灾难”的主题都指向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把“政府”作为讨伐的主体,其实是一种既危险又直接的“整体想象”。危险是,这种想象很容易将历史问题、社会问题一概转化为政治问题,要求一个“全能的”政府;直接则在于,“整体想象”不仅源于政府没能预期并防止上述灾难的发生,更大的诱因在于,政府也没能在灾难发生后,及时提供信息,抚慰人心,反而放任灾难结果在民众的印象中滚动、放大为对政府形象的伤害。

面对天灾时,共同利益让民众心理天然地倾向作为组织者的政府,而政府也不惮于公开危险程度与展示事件进程,既可以将责任分流减轻,又能增加公众凝聚力。从2003年的SARS危机,到2008年的南方雪灾与汶川地震,中国政府的行动能力为举世推许,也得到了公众相当程度的信任与拥戴。

而在人为的灾祸出现后,政府认知与公众想象之间似乎有着严重的错位。政府的思路好像是:地域性的、部门性的事件,没有必要把它弄大,变成一个公共话题,以致影响民众对政府的看法与信心。但事实恰恰相反,公众虽然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公众却能够轻易地意识到信息的不对称,由此产生“延伸想象”:会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类似事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政府到底有多少事没有告知我们?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会如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务虚的愤懑或批判很难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责怪体制等于啥都没说”,切实的呼吁或作为会更有效力。大地震的救灾历程,初步释放了中国社会民间互助的力量,虽然还有些无序与无力,却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局面。即使在有商业炒作之嫌的“封杀王老吉”事件中,民间力量的体现仍然让人欣慰,因为哀恸激发的价值认同正是“公民社会”的伦理基础。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间力量的规范与引导,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如何保持理性与独立,是以热情与公益为号召的民间力量成长壮大必经的关隘。

一切源于民众恐慌

今年民众的普遍情绪是:“恐慌”。

经济危机尚不足以让社会普遍性地惶恐,“三鹿奶粉事件”却将民众信心调到了最低点。而且,民众丧失的是双重的信心:对政府监管的不信任感从来就有,如今变得更加剧烈;而用30年时间培育的对市场的信心,也在一夜之间跌到冰点。如果天文数字的品牌价值尚且不能阻止产业潜规则的横行无忌,还有什么能保障中国社会“免于恐惧的自由”?

更让人心寒的是:三鹿的被揭发,似乎更像一个偶然事件。从奶业同行到地方政府,仍然是采用能捂就捂的精算策略,健康与生命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香港媒体就曾质疑“为什么食品质量问题都是在境外被曝光”?刚刚奉献了奥运大戏的中国,怎样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自我管理能力、纠错能力的社会?中美互设食品监管机构,反映出的是世界对“中国制造”缺乏信任,中国社会也自信不足。

 弱势的大多数 权力的舆论弱势
“百度竞价排名事件”又给了本已脆弱的消费信心沉重一击。商人逐利当然无可厚非,但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应该建立在用户的信任与依赖之上,如果搜索引擎变成小广告发放者,造成的隐形伤害又由谁买单?何况百度在三鹿事件中已经有着收取“封口费”的前科。可惜的是,只看到许多人将搜索工具默默换成别家,却不见抵制家乐福、抵制CNN式的大规模抵制活动。这说明,“抵制”背后的伦理观念,仍然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

为何权力处于舆论弱势

权力滋生腐败,绝对权力滋生绝对腐败。权力的运用与监督,在中国社会确乎不够透明,久而久之,民众就产生了“对权力的绝对警惕与绝对反感”。

拉萨“38226;14”打砸抢烧与瓮安事件,新闻报道的封闭与滞后明显加重了公众对权力的不信任。接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权力方的“舆论弱势”位置,也凸显了公众情绪的暴戾成分:杨佳杀死了六名警察,却在网上被捧成了“刀手”、“大侠”;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案,舆论先是一面倒地谴责警方,在传出“死者出身高官家庭”的流言后,许多人的评论马上转成了“六提辖打死林衙内”;林嘉祥酒后闹事,证据尚未“呈堂”,没有耐心的观众已经自然推断他猥亵女童;程春明被学生用菜刀砍死,也有快意的看客说“谁叫他勾引女学生”……

公众情绪并非无源之水,也并非无的放矢,“对权力深刻的怀疑”在上述每一桩个案中闪现,未尝不是对“人情大于国法”弊端的一种针砭,有时甚至是公众情绪对“合情不合法”现象的隐性抗争——不独大陆为然,全世界网民“违法”地传看陈冠希电脑里的艳照,也是同质的例子。但是,暴戾的公众情绪一旦产生,必然遮蔽细节的发掘、真相的剥取,甚或成为被某方操纵的对象——哈尔滨一案的进展显示警方对录像带进行了剪辑,公众情绪被顺理成章地引导向“恶霸打警察,警察正当防卫”的情节模式。设若死者真是恶性执法的牺牲者,这种公众情绪,便是对在生者的二次伤害。

指责公众情绪没有意义,需要探究的是何以会出现“正义变为暴戾”的现象。流言从来不缺乏将事件合理化、合情化的想象力。公域与私域的混淆,或许是公众治理事件中歧见丛生的最大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3868.html

更多阅读

施密特的中国民主论 理解中国 施密特 txt

施密特:你们是受了国际舆论的影响,欧洲的、北美的、伊斯兰世界的。中国一般不怎么关注伊斯兰世界的舆论,这倒没关系。你们的问题是太在意西方的舆论。西方、欧洲,本来大多数只是巴掌大的国家,相互还不怎么友好,可是它们就有本事搞出一套宣

2014舆论新动向:利益争夺公开化-----王思想的凤凰博客

——喜看中国各阶层的代言人公开表现出分化中国官方话语体系的舆论导向迄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89:领导是英明的,群众是伟大的。1949年以后,中国的文化被官方垄断,于是,领导永远是英明的,领袖永远是伟大的。即便有反

硝烟背后的战争 红罐之争背后的舆论大戏

     王老吉与加多宝的红罐之争从庭内斗到庭外,而双方更展开舆论大战为自己拉票。  近日,王老吉在舆论上陷入被动。一方面是,王老吉刊登具有法律权威意见的广告,被加多宝质疑利用公权力打压诉讼另一方,给法院公正判案施加压力;另一

KOL重构:数字媒介下的舆论力改变

     这是一个群体发声时代,是一个小众群雄而起的时代。  从二十年前互联网渐袭中国,到现在微信、微博、社区各种社交平台夹杂存在;随着社交平台带来的快速传播及交流深入,意见领袖对广告主而言,总效果增强。但是,由于发生渠道的庞

声明:《弱势的大多数 权力的舆论弱势》为网友轻狂丿灬书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