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诬陷、造谣,不管是否实名,公安部门照样查得到。实行实名制后,反而会加大查处的难度。原因是身份证号码不是保密的,谁都可以用别人的身份证号码注册真实姓名上网骂人甚至诬陷别人,公安部门按“名”索骥,却可能抓错人。……一旦实行实名制,他们连牢骚都不敢发,怕惹上麻烦。因而,实名制会使老百姓噤若寒蝉,网络上会一片歌舞升平。群众没地方发表意见,官员就不知道老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痛恨什么,久而久之,老百姓因无处发泄,积怨越来越多,就容易被坏人利用。(《从瓮安事件看网络实名制要不得》,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7/16/content_2266961.htm)
价值中国提倡网络实名,我看未必适合中国当前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严重的?)因言获罪的国家,网络实名只能让网络变成另一个现实社会:大家要么闭口不言,要么一片阿谀之声——那可真是网络的灾难!也许网络实名确实能减少谣言(如果虚假的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不算“谣言”的话),但这并非网络的初衷,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只能相信谣言。谣言是社会的产物,不是网络的必然,相反,从信息监督和修正的角度来看,网络更应该减少谣言,而不是相反。
中国的官员(政府)遇事喜欢捂、喜欢盖、喜欢封锁、喜欢“注意影响”,“网络实名”无疑就是这一思维结出的一颗“可乐果”——说它可笑,是因为它不伦不类,完全违背了互联网的根本精神。按照这一逻辑,为了杜绝“不当言论”,就应当把互联网关闭;为了“净化”社会,就应该让每个人都不能说话、不会思考——依此推之,把人都杀掉似乎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措施!
网络实名适合于言论自由、社会宽容的环境,而在那样的人文环境中,实名与否反而变得不再重要。以中国目前的争议,恰恰说明了实名的不现实。
适合的环境不需要,需要的环境不适合,“网络实名”陷入了这样一个悖论之中,已成为一种不合理的“存在”!
曹 操
2008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