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三鹿奶粉事件
媒体最近纷纷报道:国家质检总局9月17日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加大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经研究决定,从即日起,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 对于已经被食品安全问题弄得神魂不安的老百姓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这预示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严格监管”会有切实的保障了。 世纪之交,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当“食品安全”这个词被欧洲学者放在社会政策中排序第一的位置上时,说实话,我的确不甚理解。后来,中国的出口食品屡屡在国外被“挡驾”,当时的看法也是归咎于“贸易战”。但是,当我们自己,尤其是那些刚刚来到世上的小婴儿,一再被“大头奶粉”、“肾结石奶粉”毒害时,当一系列最近在网络上一再被网友列举的食品安全事故,张牙舞爪地向我们杀来时,我们还能安之若素地听之任之吗? 也许,我们现在不应该仅就“三鹿”议“三鹿”。从各大名牌奶制品企业被纷纷曝光,从奶粉、液态奶、冰淇淋中都陆续发现“三聚氰胺”,谁敢说往牛奶里掺这东西不是“业内常规”?奶制品如此,其他食品又是如何呢?这使我想起尼莫拉牧师关于纳粹暴行的那一段忏悔,决不要当我们已经因食品中毒倒在病床上时再想起要“说话”,很可能,到那时已经没有机会了。 当然,政府已经在采取措施,在帮消费者说话了。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已经被废除的有关“食品免检”的规定,这是要“经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后”才能获得的待遇。现在的疑问是,如果是“非免检”,又会在多长时间里才受到“三次以上抽查”,这个问题好像不太明朗。如今都是“非免检”了,质监部门又如何保证足够的“抽查”的频率。 由此又想到当年出台“免检”的理由:“为了促进企业提高质量,避免各种重复性的检查,减轻企业负担,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组织实施了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根据经验,如果问题不那么严重,一般是不会出台这么有针对性的专门文件的。那么又想到,现在一废除,是否意味着“各种重复性的检查”和“增加企业负担”又难以避免了呢。 理论上有个说法,当“市场失灵”时,我们可以期待政府,当“政府失灵”时我们可以期待市场。按这个理论来解释以上我们提出的问题:出台“免检”,是因为“政府失灵”,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废除“免检”,又是因为“市场失灵”,所以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了——然而,要是“政府”和“市场”一起失灵呢?——有没有第三条道路?想到与有关部门打交道时获得的印象,他们都有自己专门的“绿色基地”,这也许可以说明问题到底有多么严重。 这实在是个两难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解决得很好的时候,譬如刚刚过去的奥运会。眼下,我们是等这个问题摆上中央政治局的专门会议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呢,还是像“医改”一样来个全民大讨论?或许,两者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