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如的飞天梦到翟志刚的太空漫步,从“南京长江大桥”到“杭州湾跨海大桥”,从詹天佑的“京张铁路”到“青藏铁路”,从“万国机车博物馆”到现在的“和谐号”,从渔村变成深圳,从上海滩到今天的浦东,外国人用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大中国花一半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了。解放后的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创新的势头更是如火如荼。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年攘括诸多领域,许多项目,许多技术,许多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都在创新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另全世界60多亿人口刮目相看,中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心目中公认的超级大国。但是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稀少,贫富差距仍然悬殊,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仍需要努力,要不断地自我超越,这需要我们全民族共同参与到创新的运动中来。当然,在前进的步伐中我们难免也会有摔跟头的时候,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也会吃些苦头,但每当我们再爬起来之后总能够找到更好更快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实现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全民创新活动。我们还得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一切从娃娃抓起)。在我们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大多数都是按着本本教育的,很难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孩子去完成某些创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大多数孩子的想象力会出奇的相似,而相对外国人的孩子则是多样化的,五花八门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这是由于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大多数都是受那些指令式的的引导和教育,以至孩子要完成作品时往往要按照我们家长或老师的特定意图才能完成相关的作业,一般很难独立去完成,这罪魁祸首便是我们的应试教育。而在国外则多数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他们更侧重于重视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青少年,家长和学校传授青少年知识,应当以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拓开思维,大胆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家长和学校充当青少年实现创新表达的助手这一角色,而不能再用“依葫芦画瓢”的教育方法了。
第二,自主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尊重人的才能改变一切。(设计是由人想出来的,机器是由操作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人)
国家(企业)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提倡竞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智慧。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激励机制、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鼓励全民都有创新的思想,都能投入到创新的运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