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企盼已久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个“媳妇”(暂且不论俊丑)今天终于出来见“公婆”了。但是,可能越是等得久,期望值就越高;加上冗长的文件是用四平八稳的官方语言来表述的,真正的亮点不突出,因此,至少目前从几大网站上网民发表的评论意见看,不理解、不满意的还是占大多数。
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说起来很简单——“看病不贵、看病不难”就行了。但要做到这一点,说穿了,谈何容易?这里面,有与体制、机制和法制相关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有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生产和流通等方面怎样操作的中观层面的问题,还有与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体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微观层面的问题。要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清理顺,实属不易。因此,恐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点,在医改问题上,想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然而,人民群众的对于医改的迫切心情是必须要给予理解的:譬如说,要到2020年才能做到“全覆盖”,这意味着在今后的12年中,还有相当多的人会在缺医少药的惨景中告别我们这个世界。 当然,现在国际经济形势不好,中国的GDP增幅恐怕也会跌落一些。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扩大内需,而要扩大内需,一些升斗小民靠个人和家庭无法应对的社会经济风险就必须要靠社会化的方式来加以解决。疾病风险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疾病风险的特点是,一个人会生什么病、需要花多少钱是难以预料的,因此,仅靠个人或家庭,无论存多少钱也难以安心。如果广大人民群众都要为“有什么不要有病”而存钱,消费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减退,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哪来的市场经济。 现在的美国人是因为房子(次贷)问题掀起了金融风暴甚至经济危机,其实这说明与人民的基本生活相关的方面,单靠市场其实是不行的。市场不灵时,政府就得出面。 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就要解决好社会保障的问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是要投资的。但是,政府出资,是会有回报的。如果广大人民群众不再为生病而发愁,他们就会放心大胆地去消费。这就开辟了市场,扩大了内需,中国的经济就能摆脱过于依赖国际贸易的不利态势。 至于这个征求意见稿,其实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也许是利益相关各方还没摆平,这“媳妇”就只好一直掖着躲着不露面,公婆(公众)再着急也没奈何。现在终于露面了,公公婆婆们就品头论足吧,因为这是与自己最为休戚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准公共服务。希望在今后一个月“征求意见”的时间内,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将自己的相关利益,无论巨细都充分地表达出来。光是闹情绪、发牢骚、甚至骂娘,都是不管用的,现在要的——除了理性还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