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中央层面对房地产行业的利好政策暖风频吹外,地方政府在救楼市的力度上更是走在了中央的前面,比如杭州的购房入户、重庆的购房退税等,这些政策对提升楼市人气促进销售回升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在目前楼市普遍低迷的情势下,地方政府出台一些积极开明的政策非常必要!
笔者是一个信奉自由经济思想的人,但却十分赞成地方政府出台专门的政策来支持房地产,理由有三:
其一,房地产业在前期受到了不公平的打压,给予政策支持是恢复市场的本来面目和重振人们对楼市的信心。就象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被人掐了脖子昏迷过去,后被送到医院抢救,这时仅靠其身体机能的自然恢复肯定会延误病情,得立即给他输氧输液,否则这个人就有生命危险。以前的二套房贷款利率更高、二手房交易全额征收营业税之类的政策,就相当于掐脖子;而现在的购房入户、购房退税等新政就相当于输氧输液。假如去年中央没有对房地产业实施系列的打压政策,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由于房地产的发展而全面带动中国的内需,中国能够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也未可知。严格地说,政府不是在救楼市,而是为自己过去莽撞的市场干预行为纠错。
其二,遏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不断下跌,能够使更多的普通百姓获得投资性收益。房子与其他的消费品不同,房子既是消费品,更是投资品,完全不考虑投资因素的购房者少之又少。普通的消费品价格下降,一般的消费者会由于滚动连续消费而得益,但房价的下降则使绝大部分人得不到好处。因为,房子不断跌价,就象股市进入熊市,买了股票的人受到损失,没有买股票的人也不敢买,参与其中的人基本上都不能得益,它意味着楼市的投资功能彻底消失,这是投资品市场与普通消费品市场最显著的不同。希望通过房价的不断下跌来振兴楼市,就如同指望股票不断下跌时来提升人气一样幼稚可笑。只有让房价尽快进入上升通道,房子的投资价值才能显现,楼市才有可能由冷变热走出低迷。
其三,中央已经决定了要救市,那么救龙头产业能够事半功倍,拯救房地产业是当然的首选之策。很多人反对救楼市,认为这是为了保障开发商的利益,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房地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并不是由哪个人的意愿或者是哪个阶层的利益来决定的,而是因为它的的确确能够带动太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人作过统计,购买一套普通的住宅,相当于消化了300多件国货产品,涉及50多个民族产业,比如家具、家电、化工、建材等,而且仅建筑工人一项便能吸纳20%的农民工。许多人都期望政府能够减少金融危机带给普通工人的失业或者减薪的风险,殊不知没有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那些水泥钢材家电家具卖给谁?
其实,关于房地产业要不要救的问题已经不需要再喋喋不休地争执,因为从中央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高层对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果敢决心,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釜底抽薪尽快见效?从目前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措施看,基本上都是激励需求的,很少看到减少供应的措施出台。笔者在这里献上两招,主要是从减少供应的角度出发,相信与刺激需求的政策相配合,效果一定会更好。
第一招:明确全国两年内不再供应住宅用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甚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搬入城里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是大势所趋,房地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方兴未艾并非痴人说梦,现在的关键是提升观望者消费与投资楼市的信心。有了这一招,等于告诉正在观望的消费者,目前虽然有大量的商品房积压,但是四年(新批土地仍需2年的规划建设期)内将不会有更多的商品房增加进来,这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房子会源源不断地增加供应的预期,从而加快进入楼市的决心。买房子的人多起来了,房价自然就会上升,而只要房子能够升值,房地产业的复兴甚至是国民经济的全面复苏也就不再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第二招:明确全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分配一律实行货币化。穷人的住房问题当然也是重要的,但如何关心他们,在方法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我们各地大量地兴建经济适用房,我们通过房地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愿望将会落空。因为,经济适用房的对象购买力有限,当他们倾其所有获得了一套住房之后,已经无力再购买诸如家电家具家装等产品与服务了。通过货币化的分配方法,这些低收入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自行选择租房或者购买二手房,而经济能力更强的人则可以出让二手房或者出租原住房,他们再加入到商品房的消费者的行列,从而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这样既使更多的民众享受到政府的福利,又减少对商品房市场的价格冲击,还可以使政府收到比建设经济适用房更多的税费,更可以减少经济适用房在建设与分配过程中的诸多腐败,可谓一举多得。
楼市的问题错综复杂,要不要救也许是各持己见见仁见智,但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救,那么扬扬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笔者坚信上述两招可以快刀斩乱麻毕其功于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