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导言
第一章 深陷西医体制怪圈的中国医改
一、西医的主体地位遮蔽了政府对医改失败根源的反思
二、“看病贵”的客观原因源自西医自身的特征
三、结束语
第二章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结构的调整
一、全民医疗保障体制已是穷途末路
二、强化基层西医医疗机构的作用解决不了民众“看病难”
三、振兴中医是中国解决医疗卫生问题的唯一出路
四、“新医改方案”对中医的重视仍限于“口头承诺”
第三章 中医的体制化改革与中国新型医疗格局的形成
一、中医教育体制的改革
二、中医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之路的形成
导 言
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保证全体国民能够享受到低价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依据当时的国情发动人民群众学中医用中医,倡导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自医自救,使得我国在国家经济一穷二白和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四亿人的医疗保健问题。
但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西医逐渐占住了中国医疗资源的主体,而中医在西医主导的政策的控制下逐渐走向衰败,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小,处在日益边缘化的境地。西医医疗资源的日益丰富使得国民逐渐形成了对公共医疗的依赖,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对在解放初期所形成的全民学中医用中医的有效措施加以漠视,直至淡忘。中医的日趋式微导致日益剧增的中国人难以再享受到“简便廉验”的医疗服务,随之而来的就是全民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和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也就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面对着“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在西医主导的医疗体制框架内历经多次医疗改革,而“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却日益突出,原有的问题不断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医疗问题有严重恶化的倾向。比如有大量的群众因病反贫,有的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有的则是在医院里根本看不起病,只能在家里无望的等死;有的则是在医院里出高费,得到的却是低劣的医疗服务,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种种凄惨的局面让许多人感到对社会的失望。按理而言,中国的国家日益富强、经济日益繁荣、医疗资源日益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会享受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不应该出现如此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那么为何会出现如今的越改“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越突出的现象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体制只能是依据其国内所有的医疗资源内在特征进行制定,也就是说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是本,外在的医疗体制是末,有什么样的医疗资源必然会生发出相应的医疗体制来。自民国以后,中国的医政管理部门用西医的发展模式来对中医“削足适履”,导致了中医近百年来的急剧衰败。随着中医在中国的边缘化,中国的医疗管理体制也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体制靠拢,而中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却日益突显出来。虽然中国的医疗体制历经多次改革,由于中国的医政管理部门已经陷于西医的医疗体制不能自拔,这就导致了历次的医改只能是在由西医决定的医疗体制内治标不治本,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中国医疗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不是看国家医政管理部门在由西医决定的医疗体制里如何打转转,而是要看其能否跳出由西医所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决定的医疗体制,借鉴解放初期的成功经验,调整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把中医放在与西医平等的位置上进行考虑,保证中医在现行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至起着主导作用,才能避免中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医疗的穷途末路,彻底解决全国人民的医疗民生问题,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成效的新型医疗之路来。
2008年10月,在十三亿中国人的期盼下,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终于向社会公布了新医疗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但是该稿的内容一经公布,其行文的文风就饱受多方人士的诟病,里面的内容也是争议不断。通览这次发布的意见稿的内容,我们难以看到其内容与以往的医改内容有何本质上的改变,它仍然是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医疗所走的穷途末路,在由西医决定的医疗体制里做文章。这种不顾中国的国情和现有医疗资源的优势,一味地盲从西方的医疗体制的做法,恐怕永远不会革除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看病难、看病贵”的这座医疗大山。因此,2008年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仍然没有走出西医医疗体制的陷阱,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难以奏效之举。在由西医主导的医疗体系中,中国政府再次出台这样的医改方案是必然的,但是它的微效也将是必然的。
我们只有依据中国现有的中西医并存的医疗资源以及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调整由西医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及其相应的医疗管理体制,把中医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医疗功能,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高成效的新医疗之路。
第一章 深陷西医体制怪圈的中国医改
就像一位医生,要想治好来诊病人的疾病,首先得对就诊病人的疾病做出精准的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对于中国的医改而言,同样是如此,我们必须能够清晰地看出历次医改之所以未能成功的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提出有效的医改策略和措施来。
一、西医的主体地位遮蔽了政府对医改失败根源的反思
现实中我们都是从一定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如果从一个角度多次解决不了问题,就需要换一种角度,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我们的思维产生了定势,难以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造成在死胡同里往返不停,而问题也最终不能得到解决。中国的医疗改革已经经历了多次,但为何历经多次改革仍然让广大人民群众长期陷入“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中呢?我个人认为这正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产生了问题。
纵观历次的医改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医改始终是在由西医决定的医疗体制中来回打转转,深深地陷于医疗保障范围的宽窄和市场化程度的多少的无休止争论之中,却始终不能从本体性的医疗服务体系结构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西医在中国社会中占住的主导地位遮蔽了自身的缺陷,使得人们难以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有效反思,导致了国家相关的管理部门只能在不停地本末倒置地进行医疗体制改革。
处在国民医疗服务体系主体地位的西医对中国医改反思的遮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对西医自身的缺陷进行有效地反思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就占据了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国的经济建设导致了一种唯科学主义的时代精神,而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西医也就自然成为了国家医疗体系结构中的主体,诸如中国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多为西医人士所把持。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固有文化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衰退,中医逐渐被漠视和边缘化,中医人士完全丧失了主导医药政策的话语权。
现代中国人对西医的过度盲崇和对中医的鄙视造成了国家医政管理部门对中医存在的无视,而无视中医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可以衡量西医好坏的参照物。没有了参照物,西医自身的缺陷也就被彻底遮蔽起来了。我们知道那些在社会中发挥医疗保健作用的医疗资源是本,而管理医疗资源的医疗体制是派生出来的末,前者决定了后者。无视中医的存在最终导致中国制定医改政策的人士只能从西医的思维去思考现有的由西医决定的医疗体制,不可能去进一步反思西医自身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