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段时间,多数时间在外进行商贸流通业调查,并做了不少讲座、报告或出席研讨会。其间,有许多值得回忆和写下来供大家分享的东西。比如,东莞东北部的边锤小镇——桥头镇的建设得十分漂亮、南海提出了“广佛同城,五星南海”的新理念、清远英德与邻居广州的发展差距、广州城市商圈的集中与扩散问题、湖南正成为中部崛起龙头等都值得写,但其间,3月7日下午(也就是昨天)在广州美博城举行的“信心2009、机遇2009——中国美发美容行业主动‘赢’点金融海啸高峰论坛”上,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窦文涛的主持风格就给人的印象尤其深刻而有趣,特写下来。
一、窦文涛印象
我和窦文涛是第一次见面,其他好几位嘉宾也是一样。但大家见面时,都有一种感觉,好象都是老熟人。因为在电视里经常看“铿锵三人行”多了,自然也就有点熟悉的感觉。握手也好,聊天也好,都自然联想到他在节目中的招牌动作和风格,觉得节目里和生活中,就是一样。
实际上,这或许就是我对他的最主要印象:不刻意表现什么或做作什么,真实而生动地生活着、工作着、交流着。他的谈话、笑容和动作,似乎一点都不需要研究,因为其形式和内容应该是基本统一的,其背后似乎没有更多的需要探讨的地方。他讲自己开始在凤凰时,主持节目如何“不怎么的”,也相当地自然。谈起他十年前在广东电视台时,也未见其渲染其“辉煌历史”的痕迹。与他在一起,受其感染,可能都不自觉地放松起来,无形中就好象在说:我们大家都没有必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轻松快乐才是本质。
吃饭时,平生第一听到他自己说出来的新闻,10多年来,每天只吃一餐。这一餐基本上都是晚餐。不吃早餐和中餐。我们大家都在吃,他也就喝茶。他喝他的,我们吃我们的。大家都觉得他至少从饮食方面对扩大内需的贡献不够大,赚钱多不消费,不符合当前政策。不过,他心安里得!说,自己难受的事不干。于是,大家笑言:怪不得他身材保持得还不错,原因在向女性同胞学习——节食!或许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是不吃早餐和午饭的。我想,这应该是社会多元化和进步的一种表现吧。
论坛开始之前,他专门讲了几条原则,就是各位要务必注意:一是不要弄成讲课或作报告,不要长篇大论;二是不要求面面俱到,一二三四都讲完,关键在于大家都互动,引出思想火花;三是一定要轻松,让整个过程充满一种活泼和快乐;四是流程上都不必太刻意,颠三倒四,插话逗乐都没关系。
从实际过程和效果看,大家都遵守了,也基本做到了,因此,自始至终,台上台下,充满着轻松、和谐和快乐。我参加了不少节目,也见过不少主持,但把一个谈“金融海啸”的节目主持得如此欢声笑语不断,真是第一次。
二、论坛其实可以深刻又快乐
也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见到内地的学术论坛和媒体中的财经节目,总是那么严肃而极端地认真。特别是有些主持人,一开始总是把气氛弄得那么隆重而紧张,好象自己主持的是一场“开国大典”似的,而有些嘉宾也总是那么庄重而认真,就好象他说的是绝对真理似的。因为,这样的论坛节目在发言时,大多是各说各话,“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讨论不起来,更争论不起来。有时也有争论,但多是假的,是主持人或主办方事前安排的。不是一种真实的思想流露。显然,我本人尽管不愿意弄成这种气氛,但有时身不由已。
这次由窦文涛主持的论坛,则着实让我也轻松了一把。一方面,不想再把学术的问题抽象化,二是也不按程序来,真正地争论了起来。实际上,大家这次基本上都放开了谈,话题内容虽然是严肃深刻的,但谈话方式则是快乐的。
出席这次论坛的人有五位,除我外,还有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会长闫秀珍女士、(美国)世界华人美容美发协会会长梁淑冰女士、宝洁属下企业威娜化妆品大中华地区前总裁廖瑞强先生、香港美容业总会主席叶世雄先生。我这次作为主讲嘉宾,以金融和市场双栖专家的身份出现,主办方安排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要我准备。其中,主要有金融海啸的表现和原因、当前企业是收缩还是扩张、当前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裁人还是吸人、“山寨”式创业与品牌问题。
近半年来多来,我先后就金融危机问题作演讲和论坛有近十次。因此,此次论坛前又重新复习和并做足了功课,认识似乎又比此前更系统成熟。我准备从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深层原因三个方面谈起因,从股市、楼市、汇率、银行破产等方面谈表现,从美国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谈表现。但受主持人的感染和启发,在此种场合这么谈是否太“学术化”呢?于是,我也一改以前的风格,不谈这些,只说了两个比喻。我说:此次美国的金融海啸,说透了,就美国而言,相当于一个六十多岁的人老人中风了,而就中国而言,相对于2003年的“非典”。对于美国来说,表面上是一场房价大跌引发的危机,实质则是百年一遇的大病,繁荣了近百年的“帝国病”;而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不小心闹了一场小感冒。论坛结束后,就有人专门告诉我,这也他所听到的最贴切的解释。
在后面几个话题的谈话过程中,各位嘉宾都谈得很有深度和水平,毕竟是来自于世界最先进地区的一些理念和认识。但显然,作为一个草根学者,我从本国现阶段和现有水平角度,对用人问题、企业战略问题以及品牌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当然叶主席、梁会长和闰会长都说到目前化妆品企业应如何如何采取品牌策略时,我就忍不住唱反调了。一方面,我说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山寨产品大行其道是基本规律和发由之路,中国起码还有一二十年这样的历程,现在过度强化品牌问题还为时过早;二是目前政府和学术界,在谈论品牌问题时,不了解品牌的真谛,将它无意中神圣化、神秘化,我就是,没有必要将品牌说得那么严肃。纵观目前的一些所谓品牌,细解其要素和状态,说得神乎其圣,其实就是那么回事。
以上这些争议,我不是故意唱反调。确实,这些年来的研究生涯中,我特反感一些人动不动就用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说中国目前的事情,盲目崇拜,盲目套用,尤其是金融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所谓先进经验。尽管这次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谈及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长期思考的结果。
三、人生似乎常常在表演
这些年来,我在各种不同的论坛或研讨会上,看到来自国内外各地的专家或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发表演说,或者传播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或者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但同时,我注意到,人们在演说过程中,似乎不同程度地在表演或者演戏。我初步总结了一下,这种表演有四种模式:
一是“双面人型”,即专门表演给别人看。他在台上所说的话,往往是套话或官话,实际上他自己也不信或没有认真考虑,但他的身份或职业要求他不能说真话或心里话,于是就只好“声嘶力竭”地背或念,典型的“口是心非”。他们更多地是做样子或姿态。有趣的是,这类人常常被说成是“成熟”或“有水平”。当然,说这话的人有时也是口是心非,PMP。
二是“忽悠人型”,即专门拣打动人心的话听,而不管真假或可行与否。这是另一种的“专门表演给别人看”。这类人,大多是那些靠“讲”来混饭吃的“职业演说家”,比如有些管理大师、股票分析师、医疗产品介绍“专家”、营销大师、培训大师、策划大师、成功大师、语言大师等。我听过不少这些演讲或讲座,发现这些人常常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往往把自己一时的突发奇想或一点学习心得,说是“重大发现”,号称某某方面的“中国第一人”。如有些股票分析师,在电视里说得有声有色,就象真的似的,其实他不过就是忽悠你去买他的资料或入会。同样有些管理大师,号称自己是专家或教授,其实是自封的。他们培训或演讲时,更是别出心裁地穿着唐装,拿着道具,手舞足蹈,本质上,他才不管这些所谓的“激励”或“成功法则”是否有可操性,而在于你掏钱去听他忽悠。某些台湾的管理培训大师更是把这种方法用到极致。
三是自娱自乐型。有些专家,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大专家,往往缺少演讲能力。站在讲坛上,常常是自言自语,有时一个人津津乐道,遇到自已满意的案例时,常常先自己笑起来。但实际上,下面听的,大多不知所云。这些人,其实就是不具备表演才能,对听众的心理很少去在乎,更不会根据现场气氛去调节演讲的节奏和内容。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学者,身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但演讲实在不恭维,让人非常地郁闷。也感到十分地遗憾。
四全能表演型。有些演讲者,十分具有表演天赋。不仅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进行解说,而且能根据听众心理作出灵活地现场调控,同时自身也能从中得到一种快乐和成就感。例如,凤凰卫视的王鲁湘就属于其中之一。更主要的是,这类演讲者并不“打官腔,说假话”,也不是故意表演给别人看,有自己的真才实学。实际上,作为一个十三人口的大国,特别需要的是这类“表演”人才。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反而觉得这类人十分“奇缺”。当我们看到凤凰卫视的众主持人可以脱稿“随意”地主持,我就纳闷我们的内地电视台为何就缺少这种状态呢?在电视节目里讲错了话,难道天会塌下来?
实际上,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常常不自觉地在表演着,比如,有些人喜欢在酒桌上尽情地表演,有些人喜欢在舞厅里表演。但不管怎样,我希望这种表演尽量地真实。毕竟我们不是专业演员,我们不希望看到太多的双面人或多面人,我们这个社会也需要大家尽量说真话,做真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减少猜测和胡思乱想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增加社会信任,减少大量心理疾病。因此,我由衷地祝福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的人生中表演得快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