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传闻频出,成为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汽车工业崛起的佐证。但现在这些企业就要走出国门并购那些困境中的著名企业,似乎还操之过急。
吉利集团已经不再是廉价汽车的代言人,而频频成为“蛇吞象”并购案传闻的主角。
2009年3月,《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令“吉利竞购沃尔沃”的传闻再度放大;还有海外媒体称,通用旗下的萨博品牌已接到包括吉利在内的数个潜在买家发出的收购意向。
虽然吉利集团一再否认这些花边新闻,但这些“绯闻”却引发了多层面的思考。
在危机面前,2009年1月,吉利汽车实现终端销量28727辆,其中自由舰、金刚系列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进入2月后,吉利继续保持旺销态势,终端销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为实现吉利2009年销量逆势保持25%的增长目标打下扎实基础。2008年,吉利则实现国内销量同比增长11.6%,出口同比增长79.8%。同期,沃尔沃在美销量下滑了近32%,去年第4季度公布了7.36亿美元的营运亏损。
前述传闻频出,成为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汽车工业崛起的佐证。李书福一时诗性大发,题诗《奋战十年变大雕》。
沃尔沃对国内汽车企业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收购成功,对企业的发展将是一个飞跃。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沃尔沃目前的价值约为30亿美元,而吉利控股旗下上市子公司吉利汽车的市值约为5亿美元。吉利要想“消化”沃尔沃并不容易,特别是整合沃尔沃遍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家经销商以及工厂和供应商管理,对于任何想收购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管理上的难题。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汽车业频频传出这些并购传闻,意味着汽车工业有着难以抑制的产业变革冲动。由于我国的汽车工业落后,长期以来政府倡导了“引进——消化——创新”的发展战略。30年来,这种发展战略远没有靠自力更生发展航天工业那样成功。
过去30年,中国汽车业花在技术引进上的钱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总和,期望“以市场换技术”。但除了让更多的合资品牌进入我们的市场,基本上没有值得骄傲的技术和产品。当国外技术更新后,我们只好再花钱引进新技术。
很多并购案件始于绚烂而死于无声。此前,上海汽车斥资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却一直没有摆脱困境。不仅中国企业遭遇这样的尴尬,宝马收购罗孚损失40多亿美元、奔驰收购克莱斯勒损失150亿美元以上、福特收购的豪华车品牌损失难以估算。
国家发改委高级官员陈滨公开警告说,收购陷入困境的外国大汽车厂商会给中国汽车生产商带来风险。我们需要国外车企的技术、品牌、人才和销售网络,不过要想让中国企业稳定外国汽车厂商的业务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一位接近吉利汽车的知情人士指出,鉴于收购的风险,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并不鼓励整车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其实,发达国家汽车市场陷入困境之时,中国市场却还在增长之中,做好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已经很不错了,没必要在国内根基不稳时急于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