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科斯的解析已经完成了两个方面,其一,解析科斯系列之一 ——科斯的躯体,即: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其二,解析科斯系列之二 ——科斯的骨骼,即,科斯《企业的性质》架构,在此基础上,我再次从科斯出炉的《企业的性质》背景方面继续解析科斯,在这里我称之为《我为科斯拍摄“背影”》作为副标题,为什么使用这样的标题呢?我的考虑是如何将比较难懂甚至非常枯燥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名词用比较生动和形象的词汇诠释科斯的经济理论,让一些没有接触经济理论或知道很少的人们能够很好接受,这种叫法有可能对科斯老人有一种大不敬的感觉,但是,我相信真有一天我和科斯老人能够站在一起的话,(但愿真有这一天)他也会原谅我的鲁莽。
关于科斯《企业的性质》背景,如何称呼,实际还有另一种叫法,即,科斯《企业的性质》产生的原因,或是科斯《企业的性质》产生的年代,可是,本人经过反复的考虑,还是这样的称呼比较贴切,所以就选择了。
我想对科斯背景的解析如果更深入的话,还应当对科斯出生的年代,那时的英国经济状况做出一一介绍更好,本人在着手写作时,初衷考虑就是想从英国经济发展历史角度解析科斯的,已经划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640年—1910年,从英国资产经济革命开始至科斯出生。第二阶段:1911年—1937年,从科斯出生至《企业的性质》诞生。后来,我感觉这种划分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也就是说,1911年—1937年这个阶段,科斯从1931年大学毕业后就到了美国,然后在1935年又回到了英国,按照科斯的足迹考察,我们必须从经济史方面划分四个阶段,这样大家看起来又非常不完整,所以,在写作到一半时候,我只好放弃了原有的写作想法,重新考虑新的角度继续写作,这就是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
但是,从经济历史学角度解析科斯的想法,我还没有完全放弃,也许我会随着对科斯的认识不断加深之后继续动笔写作的。
科斯那篇《企业的性质》是于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杂志,可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应有的重视,好似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回响。这篇文章引起社会的重视和经济界反响是因为科斯的另一篇非常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问世之后《企业的性质》一文才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成本问题》发表于1961年,这时距科斯第一篇《企业的性质》论文发表已经相隔24年,就这样《企业的性质》这篇非常重要的论著沉寂了20多年。
《企业的性质》主要思想的构成和源成还要从1929年开始探寻,1929年10月这个时候科斯也只有19岁的年龄,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有重要影响的老师——以前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任教授的阿诺德·普兰特(Arnold Plant),普兰特是英国法与经济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它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知识产权的经济问题。普兰特在1930年被任命为伦敦经济学院商业教授,科斯有一次去听普兰特教授的工商管理专题讲演,从此以后科斯非常关注普兰特教授,并在考试前5个月开始参加普兰特的讨论班,可以讲参加普兰特的讨论班的经历对科斯的思想和观念影响极深,改变了科斯对经济系统运转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普兰特教授将亚当·斯密的思想和观念灌输给科斯,他向科斯讲述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经济理论非常重要的结论,使他了解一个竞争经济系统如何可以被定价系统协调。从此使科斯真正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核心内容,对价格机制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这为他后来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企业奠定思想基础。科斯说:“普兰特不仅影响他的思想,还改变了他的一生。”(在诺贝尔奖颁奖时的发言)
《企业的性质》最终的出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1931年科斯终于通过了商学士毕业考试。完成学业后他原本想从事律师职业,所以,他自己选择了研究工业法。这时他再次遇到了普兰特教授,在听取了普兰特教授对他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专业研究方向意见后,科斯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想法,毅然选择新的发展方向,这样,就为科斯能够发表《企业的性质》奠定了专业基础。
《企业的性质》最后的形成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步,是科斯从伦敦经济学院毕业时伦敦大学授予科斯一笔“欧奈斯特·卡塞尔爵士旅行奖学金”,利用这笔奖学金他选择了美国,他计划到美国继续学习和考察,于是在1931年,此时21岁的科斯踏上了美国的国土。
到美国之后科斯一边学习,一边开始调查美国工业的发展实际状况,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发展最快的国家,其次还有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是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告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德国最先开始,使它们一跃而起,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这又是一次真正的巨大变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超过了第一次变革的成果。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后来者居上,美德两国的工业经过了这次变革之后,远远地走在了英国的前面。
科斯这个时侯选择了美国进行调查研究是有他的理由,科斯考察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研究分析美国的工业经过二次革命后他们的工业以什么不同方式组织起来的。他研究的对象是美国工业的结构问题,他采取的研究方式是主要考察美国的工厂和企业,经过1931年和1932年这两年时间的深入调查,科斯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实地情况和详实数据,在分析大量的实地调查数据和企业现状基础上,科斯逐渐看到了美国市场经济中不仅是市场机制在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而且,他还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非常著名的“交易费用”理论,在对美国经济分析过程中,他将“交易费用”这一新概念融入了分析研究之中,科斯力图用“交易费用”尝试解释为什么会有企业的产生以及围绕企业衍生的一系列微观经济中的最基本的课题,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和新的发现带回了英国。
第二步,科斯于1935年以后,回到了英国,科斯在他母校——伦敦经济学院继续担任教书工作。在伦敦经济学院,他被指定讲授公用事业经济学。为此他开始对英国公用事业作了一系列历史研究。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科斯在分析总结他在美国期间对工业和企业调查分析的结果基础上,于1937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研究文章《企业的性质》,此时的科斯也只有27岁。
1937年是罗纳德8226;哈里8226;科斯(RONAID H· COASE)人生最辉煌的一天,从此他走上了成为一位经济学家的道路。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91年经济科学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纪念奖时曾引用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科斯认为,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包括了生产和运输成本,而忽略了为交易而搜寻、谈判、签约、履约的成本,这些成本统称为交易成本,它们占用了很大份额的经济资源。因此,传统理论未能体现制约经济资源配置的所有因素,如果考虑到交易费用,那么企业的存在、各种公司形式、不同的合同安排、金融系统的结构以及法律系统的基本特点等均可得到相对简单的解释。通过比较交易费用理论,科斯为系统地分析经济制度及其意义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