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还不会放开生二胎吗?



◆张铭清:不会,人满为患。

◆江艺平:放开了,人均GDP就会被摊薄。

◆崔永元:不会,一胎加起来还是牛市。

◆何兆武:不会,还是要控制人口的增加,无限放开太危险。

◆南瓜饭:老板交钱生,明星出国生,官员找关系生,博士娶外国老婆生,啥都不是的只能离婚生。都太折腾,干脆放开得了。

 

较权威答案

其实,中国养得起更多的人

□易富贤 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于上一次的猜想结果——8∶0认为不会放开生育二胎,我并不感到意外。我能够想象,计划生育作为一项政策在中国之深入人心。即使是一些违反计划生育的人,也会对这项政策制定的初衷,表示相当的认同,比如资源短缺。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宣传计划生育时最具说服力的论据。巧合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那个时代,人们都有深刻的短缺记忆,而且这个记忆已经成为了经验,一代一代地得以传递。

 

以“短缺”理论为出发点,对于中国的人口规模,中国的学者曾提出了“7亿人口适度”、“应保持5亿-8亿”、“应该回落到3亿”等不同的主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国际上“适度人口理论”一直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的批评。

 

以中国的经验,假如7亿人口适度,那么1960年时,中国人口数量恰恰符合,但那时中国正处在大饥荒之中。如果和世界其他国家做个横向对比,像日本、德国这样的富裕国家人口密度就很大,按照“适度人口理论”,这些国家人口早就过剩,但它们还在鼓励生育;而有的穷国如索马里,人口密度很小,远达不到“适度人口”数量,但却出现了人口过剩。

 

如果刻意突出资源,那么巴西的资源丰富,相当于美国的91%,中国的89%;巴西人口不到2亿,只相当于美国的63%,中国的15%,但社会发展水平却与中国差不多,综合国力还不如中国,中国目前在发展中所碰到的问题在巴西照样存在。如果考虑到资源条件,以美国为标准,那么全世界的“适度人口”就得从现在的65亿减到10亿-20亿,日本人口应该从现在1.275亿减少到两三千万。

 

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的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全球第五,淡水资源全球第六。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常常觉得养不起孩子呢?不妨来看这样几个数据:

 

1.中国人工资总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只有10%左右,百姓收入总额(工资收入、福利、农民收入、其他收入)占GDP比重不足22%。而日本、美国、德国均在55%左右。

2.中国行政成本世界第一: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87倍,远远高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并且近年来还在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增长。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政府掌握的社会剩余产品总价值为87.5%,留给社会的只有12.5%。

 《南方周末》:还不会放开生二胎吗?
3.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比例几乎是世界最低,比非洲许多贫困国家还低。比如,教育投入占GDP的2%-3%。

 

人是“本”,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要提高人均资源,不能靠减少人口,而只能依靠科技创新,依靠高效的行政和法治下的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3024.html

更多阅读

《南方周末》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例子

试谈《南方周末》的“春秋笔法”摘要:本文借用史学中“春秋笔法”这一提法,试图探讨《南方周末》中那些用曲折的文笔与事实表达观点的新闻报道手法。文章首先从“春秋笔法”的起源谈起,引出“春秋笔法”与新闻的联系,再引用《南方周末》

《打开天窗》是蒋方舟自己写的作品吗? 打开天窗

《打开天窗》号称是蒋方舟在七岁时(1997年暑假)就开始写的一本散文集,在九岁时(1999年)出版。我们姑且把该文集里的文章都算作是她在九岁时写的(这个假设对她有利)。里面有一篇小散文《白字小姐》,先是介绍她在二岁半时开始认字,详细描述了她

江艺平与《南方周末》 决胜网 南方周末

简介“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南方周末》上的这两句话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没错她最鼎盛时期的主编就是江艺平经历1956年生,1982年中大中文系毕业,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1995

声明:《《南方周末》:还不会放开生二胎吗?》为网友淂迫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