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时值隆冬,寒流时时来袭,加上蔓延世界各地的经济寒流,这个冬天显得分外冷。如此外部环境,对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冰封”效应。对此,华民慈善基金会的“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试图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奉献一把融冰化雪的薪火,坚定他们的自信,照亮他们的前程。
汶川地震催生的华民慈善基金会成立至今仅有249天,2008年,除了积极参与抗震救灾以外,首先上马试点的就是“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在全国挑选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20所大学作为合作单位,每个大学评出100名、一共2000名因家庭经济状况欠佳因而求职有困难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作为扶助对象,每名大学生扶助5000元,其中4000元直接发至接受扶助者手中,其余的用于提升受助者的就业能力。到2008年年底,第一笔扶助款2000元已经发到接受扶助者手中,大学生就业培训也已经在所有的20所大学展开。华民慈善基金会倡导的是“教育公平”。现在,大学生在校期间遇到困难已经得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在毕业求职这个环节上,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似乎还有个“盲点”。因此,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论证基础上,基金会有针对性抓住这个环节,奉献自己的力量。 华民慈善基金会非常强调慈善事业的“非功利性”,基金会绝不寻求接受扶助大学生任何形式的回报。只是希望他们做一个“爱心传递的火炬手”,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华民慈善基金会强调与受助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此项目向这20所大学所有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开放,他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基金会申请。基金会专门聘请了一个专家小组来进行审核,根据申请者的困难和需要程度作出最后的决定。然后基金会直接将扶助款项汇入受助者的账户。 华民慈善基金会还强调“社会激励性”,就是宣扬一种向上的、前进性的激励,不是少数人之间互惠性的激励,而是全社会共赢性的激励。这在就业培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元月14日,华民慈善基金会在京举行“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扶助与合作研讨会”,项目第一期的合作单位20所大学都派员参加。会议总结了2008年项目实施的成绩和经验,也找出了不足。为2009年进一步推广和发展这一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