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购房入户”又成了某些城市地方官员们着力挥舞的“救市”大旗。一段时间以来,土地本已蜕变成这些地方官员手中一个随时可以变现的紧缺资源。然而,现在这一招不灵了,土地资源虽然仍然紧缺,但不“紧俏”了。这反映了前些年一再被哄抬的虚高房价,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与有效需求之间的巨大反差。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买房者终于清醒了,理智了,不买账了。于是,眼下正在由市场逐步调整(主要方向是下调)的城市房价便把这些地方政府官员给惹急了?“惹急”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利益!为此,他们不惜拿出另一个“人造的”紧缺资源——户口,与住房捆绑,要开玩常见的“买一送N”的市场游戏。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在叫唤“人口超载”,在这些城市打工多年的流动人口,要想入户,是千难万难的。他们只能在城市中出卖自己的劳力、青春和血汗,却得不到平等的“国民待遇”。正因为这样,通过“寻租”的途径,户口也就成了政策性的“紧俏商品”,在很多城市实际上都存在着“户口黑市”。现在,因为房市不景气,政府灵机一动,就拿出紧俏商品的户口作为搭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等于将本来限于地下的户口买卖明码标价,明目张胆从黑市走向“白市”了。 在中国,有些常识性的问题常常被“复杂”成学术理论问题,然后就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城市住房就是一个典型。如果刨根问底地问一句:城市住房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按照最基本的常识,准确的回答应该是:给城市居民住的。但是,一旦成为学术理论问题,就说不清了。在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学者那里,“标准答案”可能要包括好几个方面:譬如,城市住房是用来提升本地的GDP的;又如,城市住房是用来改善城市形象的;再如,城市住房是用来帮助市民迅速升值自己财产的……到后来,城市住房建设根本就不是为了居住,而是像股票甚至期货一样,只是一个经济符号,是用来一炒再炒发大财的了。于是,房价一天天地膨胀再膨胀,真正想买房居住者却只能望洋兴叹了。 泡沫吹得再大,也总有爆炸的一天。住房社会政策,或曰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出台,加上整个经济形势逆转的影响,终于,这个泡泡自己也快禁不住了。首先是漏气,一天天地缩啊、瘪啊,老百姓总算依稀看到了需求与有效需求之间反差的缩小,看到了梦想能够成真的前景。但是,就在此时,一干利益悠关者紧急行动起来了,最着急的好像是地方官员。高房价“坚挺”时大喊“市场”的他们,现在则要出手“救市”了。为什么,“市场”是幌子,“利益”——维持高房价,才是他们着急“救市”的真相。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和政府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市场失灵,人们可以找政府,政府失灵,人们可以找市场。但是,如果政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企业毫无差别,都在为利润最大化而奋斗,那么遭殃的一定是市民了。现在的房市,看不见的手正在起调节作用,其影响是正面的,是朝着有需要的老百姓能买得起住房的方向在发展。地方官员,恐怕首先还是守土有责,为一方百姓着想。拿着本地的两项紧缺资源,搭配着向本来“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兜售,就因为这些人有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