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东南沿海的宝岛,位于太平洋西海岸岛链的中心,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甲午战争战败后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后台湾才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而后又由于内战,国民政府退踞台湾,造成了直至今日依然分离的两岸情势。
台独运动萌生自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两蒋时期对台独势力实施了严厉的打击,只是伴随着李登辉的上台,与台独暗通款曲,并在2000年总统大选期间将主张台独的陈水扁推上了总统宝座,造成了两岸持续多年的紧张。
其实,根据国际局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来看,台湾永远不可能独立,它不是中国的就是成为日本或者美国的。因此,中国两岸必须始终将统一作为终极目标而不能松懈放弃。那么,两岸拿什么来实现统一呢?
军事占领
1949年,共产党在大陆执政以后,将强渡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看作实现全中国解放的最后一战,国民党退踞台湾之后,以“反共复国”作为目标,积极备战。两岸均以军事作战作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手段。在这一基础上,两岸继续保持着内战的状态,特别是1958年金门炮战向美国真实传达了这一信息,即两岸尚处于内战,台湾没有独立的理由。
1978年,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以后,将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同时,伴随着台湾创造出经济奇迹,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蒋经国进行的“宁静革命”也徐徐展开,两岸出现和缓的局面,祖国统一出现光明的前景。
然而好景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台湾成立国统会并且李登辉亲自挂帅担任主委,制定国统纲领,成立海基会,并且帮助大陆成立了海协会,积极推动实现两岸统一的诸多努力之后,伴随着两岸不断接触,在一些关键立场上透露出都不愿退让的分歧,使得台湾与大陆渐行渐远。陈水扁上台伊始,提出“决战境外”的方针,不断挑衅大陆两岸政策的底线,大陆遂强化对台湾军事斗争的准备,持续增加针对台湾的飞弹,保持对台独的军事威慑。不过,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结成强劲的命运共同体,并且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因此,大陆对台湾实行军事占领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也就是说在当前情势下,军事占领已经不再是实现两岸统一的可选项。
经济统战
自两岸分治之后最初的三十年时间里,台湾在经受一段时期的困苦之后,充分把握资本主义世界重新分工的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经济奇迹,而这与大陆没有形式和实质上的关系。
最近三十年来,大陆对外开放,吸收外部投资发展经济,大量台资企业落脚大陆的广阔地域,两岸经济才进入互相融合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大陆劳动力低廉、文化相同等优势使得台湾企业获得巨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大陆经济的发展,帮助大陆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伴随着大陆经济的蓬勃发展,台湾对大陆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两岸经济联系进入了良性乐观的阶段。同时伴随大陆民众维权意识的兴起,并且大陆经济形成了新的“瓶颈”,需要提高劳动质量并增强劳工权益,这对台资企业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此情形下,一些台资转而投向越南等国家。
通过博鳌会谈、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国共论坛等场合频繁的准官方接触,达成了便利两岸经济交流的诸多协议。从两岸包机、开放大陆旅客来台观光等等到最近两岸实现大三通都是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进展并没有改变两岸分治的格局。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依然强劲,经济交流与合作早已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两岸在新的世界格局并没有例外的可能,开展经贸为双方人民谋福祉在全球化开放平台下是谁都无法避免的,但也不会因此加快统一的步伐,现在国际视野非常广阔,并不能通过经济整合达到最终统一的目标。因此,两岸经贸再发展也不能从实质上改变两岸关系。
文化认同
两岸同文同族,血脉相连,是骨肉手足。六十年来,大陆文革十年,对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改造,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推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大陆投向西方资本主义的怀抱,不断融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文化上也不断跟进西化;而台湾近世以来,在保持中华文明的基础上连续受到荷兰、日本、美国等文化的影响,被称为文化的“万花筒”。两岸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催化下,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同中有异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趋势继续在演化着。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陆政学两界针对李登辉台湾代表中华文化的论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围剿和批判,讲李登辉不是中国人。二十一世纪初,陈水扁真正推行一些“去中国化”政策和行为,意图切割两岸文化脐带,引发台湾民众多次集会游行,批评陈水扁数典忘祖,而大陆对此却没有进行任何有力的政策回应,转向经济整合。针对两人的不同反应,令人不胜唏嘘。好在两岸文化根基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文明,特别是讲求仁和的儒家文化,并不能在文化上造成两岸的严重分歧,看看前些时间的巴以冲突以及不时就要紧张的印巴关系,应该庆幸中华文化在两岸间形成的精神纽带。
一方面两岸文化出现小小异化,另一方面两岸均认同自身的文化是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是这两方面均证明文化认同自古有之,异化当属正常的文化演进,通过文化认同达到两岸统一并不是有力的方针。
政治民主化
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叛乱的南方各州以平等身份加入联邦,遵循“民治、民享、民有”的宪政方针,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体,南方各州选民具有同等的权利选举共同的总统、自己的参议院、众议院议员。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台湾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方针,而这与大陆区推行一党专政,维持中共执政的政治上的核心价值观严重冲突,并不被大陆所接受;大陆推行“一国两制”的统一方针,保障台湾的高度自治,只是维持主权的高度统一,而这一方针为台湾所不容,认为这否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地位,矮化了中华民国的国家定位。“一国两制”方针大陆坚持了三十年,台湾否决了三十年;大陆坚持本方针不放弃此一立场,台湾不接受这种统一方式,认为这等同于“吞并”。
在上述矛盾无解、台独被全球华人所不容的情形下,台湾选择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的方针,大陆转而求其次,由求统转为防独。2004年,旅欧多时的许信良先生提出“欧盟式整个中国”的观点,认为两岸经济、文化、历史关系与欧盟各国相比更加紧密,更加具有同质性,理应摒弃前嫌,各退一步,本着超越历史纠葛和国际政治理念以面向现实、追求民族融合的态度建立和平繁荣新型统一的新中国。“欧盟式整个中国”成为衔接两岸理念的结合点,最近两岸所谈论倡导的两岸和平协议应该是本着这一精神的。正如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政权对峙,互不否定但均不能统一对方,维护相对和缓的历史时期,而今的中国是否依然成为这样的历史时期呢?两岸均没有接收这样的结论。
两岸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与合作,相比较北约缺乏诸多沟通的心理桥梁却存在诸多的心理隔阂,相比较东盟又缺少民主互动机制,看不到这一政策具有促统的助力。
政治民主化,在历史上找不到合适的坐标参考,在当前两岸谁也不能给出让对方满意、具有民主包容精神的统一方案。
通过政治民主化来达到两岸的统一,在当前存在障碍,让两岸十三亿民众举行统一方针各选项的公决,连高度民主化的台湾也是不能接受的;开放民主选举,国共民主竞争执政又让标榜追求共产主义的大陆整个官员科层体系所不容。统一之路异常艰难,寻找有效合理的民主方式才是正途,但是从历史、国际政治理念、两岸现实出发去追寻那种民主方式依然希望渺茫,因此,通过政治民主化还需要等待一定时期的发展。
上古争于道德,中古竞于智慧,下古逐于力量,两岸统一也因该遵循这一论点。两岸经贸发展的密切至多是促就和平;互相开展两岸经济利好的政策至多是发展,对统一没有实质意义。两岸均应大胆革新祖国统一的理念,创造民主新形式,回归历史,寻找未来。两岸统一应着重分析一下几种方式或者力量:
建立联合政府,首先通过互相聘任,大陆中央政府有台湾政治精英参与,台湾国民政府有大陆政治精英参与;再继续推进到互相到对方发展党组织,但保持各自的政体不变,以组建联合政府的形式吸纳对方的政治精英;再根据政治现实继续推进。
两岸分权,正如一个事物的正副面,两岸互相作为对方的副面,分担监督监察、考试任用的职权,互相在对方设置司法公正仲裁,保证对方司法系统的良性运作。
释放民众力量,开放民间团体的自主统合,构建两岸新型的合作社会。
台湾蓝绿阵营力量的此消彼长和博弈文化的健康发展,大陆中共政治精英的理念达到分野点,只有民主的力量凝练到一起才能建立起统一的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