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应届生放弃高考,读书无用论蔓延农村”。据《重庆晚报》3月28日报导,“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重庆晚报》,2009年2月28日)
“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蔓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连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都能切身体验到农村大学生比例的下降,不无感慨地提到“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30年来下降了一半。
按理说,中国城镇人口刚刚接近6亿,还有7亿持有农村户口的公民。不算农村人口在生育方面的宽松政策,城乡之间受教育人口规模的比例也至少该达到1:1。可是,展现在人们面前具体的事实却否定着我们的假设。
“按照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030.95万人,按毛入学率52.7%计算,将有3500多万初中生流入社会。其中,这些流失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农村初中生。”
是谁在制造着中国人力资源的浪费?不要忘记,农村是中国发展最大的人力资源宝库。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25亿人,正是这支庞大的劳动大军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数充足、成本低廉的劳动力,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一个农村劳动力;朴实勤劳的农村人民每年还为城市输送100多万的高等教育人才以及数百万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城市发展积累和奠定了充足的优质人力资本。
可惜的是,不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肆意挥霍着这个宝库,同时也自食着不想承受也不能承受的结果。一个最直接的事实就是,我们一方面为新农村建设中缺乏必需人才而苦恼,一方面又在为充斥低文化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市场而忧心。更大的忧虑在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只能游走在城市边缘,徘徊在城市乡村之间,从事着收入低廉、技能不高的低端劳动力产业,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社会贡献率,阻碍了阶层分化和社会转型的步伐,把大量农村人口固化在社会结构的低层,逐步推迟了一个规模可观的中产阶层社会的到来。带着庞大底盘前行的中国社会,不堪受重,代价高昂。
每当遇到建设难题、历史任务与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我们都扼腕叹息,却无力改变。仅就农村建设本身而言,“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效率和经济总量的提升。
追根溯源,挥霍宝贵人力资源的正是我们。据统计,我国农村家庭学费负担率是美国的4.9倍,日本的3.3倍。与此同时,农村收入却无法与美日等国同日而语。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困难家庭为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竭尽所能,不求回报,他们才是当下最值得敬佩的人。
多说无益,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宝库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宝库,是历史赋予我们具有“高瞻远瞩”战略意义的使命。
莫要挥霍农村这个人力资源宝库,抢救农村人力资源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