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人民网上看到一条消息,《调查显示新加坡人对未来前景感到悲观》(http://world.people.com.cn/GB/9079214.html)。据新加坡当地媒体披露,安盛保险公司今年1月至2月调查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约2700人对家庭、事业、健康和退休生活未来5年前景的信心指数。受访人都是25岁至50岁至少拥有大学文凭的专业人士。新加坡有300人接受了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8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人对生活前景最没信心。他们对自己的健康和事业信心不足,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人生的挑战,接受调查的每4个新加坡人中就有1人担心自己明年或在未来5年中会不会失去工作。调查还显示,菲律宾人对未来最为乐观,其次是印度人和中国人。 这条信息让我联想到了国内的政务公开问题。 在中国,通常对统计结果包括民调的结果的发布,讲究的是先内后外,适度公开。前者讲的是时间,内部人先通气,然后再向社会公众发布,有一个时间差;后者讲的是内容,内部人可以了解得多一些,社会公众则只能了解到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那部分。 这样的政策,实际上加剧了许多老百姓的信息不对称。他们无法从公开的媒体报道中掌握某件事情、某项政策的更多情况,因而,参政、议政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都无法得到更有效的提高。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你连具体情况都搞不清楚,哪里还谈得上参政议政啊?!

民意调查在国际上是比较流行的,而且,国外对民意调查结果的发布,管理似乎也不象我们国内这么严格。象这条新闻所揭示的结果,换作国内某些民意调查机构来做,估计只能供各级领导内部参考了,甚至连领导也不敢送,生怕惹领导不高兴。可是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消息,说明人家在处理这方面的调查信息时是更加开放的、开明的。 无独有偶,今天同样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中说美国最近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达到了8.5%(《美国失业率再攀升创25年新高》,http://cn.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3/4/4/100934493.html?coluid=10&kindid=255&docid=100934493&mdate=0406095854),创25年来新高。这样的统计新闻,在我们国家通常也不大会有。除非中央宣布失业率超过了4%,否则任何地方公布的失业率都不会高于这个数字。如果全国的失业率达到了4%,那肯定有的地方会低于这个数字,有的地方会高于这个数字的,不可能都在4%以下,这是基本常识。可惜那些超过4%的地方没人愿意为证明这个基本常识而公布真实的统计结果,或者甚至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而弄虚作假。逆指标是如此,那些正指标的处理方法则恰恰相反。比如GDP,国家定的计划是8%,公布的最后统计结果也可能是8%,但全国各地公布的GDP却常常都在8%以上,至少有绝大多数的地方是在8%以上,导致全国的统计数据与地方的统计数据严重不匹配。长此下去,统计的公信力如何能够体现?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又怎能不被社会公众质疑? 其实,让大家都知道调查结果是悲观的又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更有利于改进工作吗?不是更有利于老百姓了解真实的情况吗?尊重事实,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新闻、真实的统计结果,总比让大家只感受到好的一面、却感受不到糟糕的一面,从而对现实产生误判来得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