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创建两年后,1994年我经历了第一次经济低谷。从此以后我就小心谨慎一些,该扩张的时候要扩张,不该扩张时绝对要赶快收缩投资。
来源:新京报
如果并购案成功,朱新礼将又一次成功置身于危机之外。 上游的基地项目资金是按照可口可乐收购后来配置的,收购被否决后,汇源召开紧急内部会议叫停了这些新建的基地。一切计划的前景,都因为收购被否决而变得不明朗起来。 朱新礼语录 在企业创建两年后,1994年我经历了第一次经济低谷。从此以后我就小心谨慎一些,该扩张的时候要扩张,不该扩张时绝对要赶快收缩投资。 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胸怀更大一些,把财富看得更淡一些,可能你的财富拥有会更多一些。对外资来讲,凡是合作伙伴都是过渡性的。你还有用处的时候跟你合作,没用的时候肯定不跟你合作了。 我想说,未来的中国必将是:大中国,大农业,大品牌,大有作为! 朱新礼 从去年9月3日至今年3月18日,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金收购案———汇源和可口可乐长达200天的“并购恋情”以商务部的一纸否决书画上句号。 汇源掌门人朱新礼,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就在这一消息宣布不到一小时之后,远在国外的朱新礼通过越洋电话向大区经理训话:“汇源尊重商务部的决定,不卖给可口可乐了,我们要好好干,回报国家。” 以后,他关掉手机,至今仍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当天晚上,可口可乐宣布,不再继续收购汇源。 接踵而来的,是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与争论。 朱新礼大规模打造果汁上游产业的美好愿望暂时搁浅。收购被否决后,汇源召开紧急内部会议,叫停了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建的上游果汁产业基地,派出的基地建设人员也撤回总部转做生产和销售。 “我都快60岁的人了,还能顶多久?”在去年宣布将汇源卖给可口可乐后,朱新礼如是说。 上篇三次不成功的资本合作 初春的京郊空气清新得可爱,3月26日,位于京郊顺义的汇源总部,保安一句“领导们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把记者挡在了大门外。从门口向里面望去,两三个工人正在从重型卡车上卸饮料,也会有货车从厂区驶出。 进进出出的汇源员工明显保守了不少。面对上前搭讪的记者,他们很谨慎地说,“工厂有纪律,不允许随便跟外人透露公司情况。” 在汇源路边修鞋的倒是很健谈,他告诉记者,已经有些日子没见到朱新礼这位大老板了,以前还能看到他从大奔驰车上下来,在汇源门外散步。 这已经不是朱新礼在资本市场上遇到的第一个挫折了。 德隆系中全身而退 “汇源”首次融资对象是一度在证券市场上声名显赫的新疆德隆。2001年汇源遇到德隆,双方一拍即合。当年3月,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以5.1亿元现金出资控股51%,汇源则以资产出资持股49%,双方组建合资公司北京汇源。 在与德隆合作的两年时间,无论银行还是设备供应商都对汇源果汁大开方便之门。汇源也在国内迅速建立、收购了26个大型果汁生产、加工基地,基本完成“大汇源”的全国产业布局。 2003年,朱新礼意识到德隆由于过度多元化发展而出现的资金链问题,不惜以对赌方式彻底脱离德隆,他提出:“要么你买我的49%(股权),要么我买你的51%(股权),一个星期,谁拿得出现钱来谁赢!” 在惊出一身冷汗后,汇源终于成为在德隆危机中全身而退的惟一一家企业。 统一失手,达能留守 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大摩、百富勤、美林、高盛、汇丰等数家国际著名投行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汇源果汁。2005年的春天,汇源与统一签订组建合资公司的协议。台资企业统一以3030万美元购得汇源果汁5%的股份。 之所以选择统一,朱新礼解释,除了资本因素,双方在产业链和渠道上有整合的可能和需求。 但双方合作的道路并不顺畅,阻碍再次显现。 按照当时台湾地区规定,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的总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的40%,而统一这些年在大陆的各种投资项目总额已经接近40%的上限。朱新礼又面临第二次失败。 2006年7月3日,法国达能、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荷兰发展银行、香港惠理基金4家财务投资者共同投资2亿多元,持有了汇源35%的股权,其中达能独家持有汇源22.18%的股权。 借助资本实力,2007年汇源果汁销量达到100亿升,汇源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商。 对于可口可乐收购遭否决后是否还会继续持有汇源股份,精明的达能并没有对记者透露半个字,只是表示,尊重商务部的决定,同时对汇源未来在中国的成功充满信心。 (作者:李静)
20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