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山寨文化凶猛
是否比亚迪也可以大度地说一句:“欢迎山寨。”Internet还真是个好东西,用无穷的力量捧红了“山寨”。由“山寨机”引发的“山寨”一词已经成为草根的代名词,而之所以称之为“山寨”,也有占山为王,和正规品牌“分庭抗礼”的味道。从手机到春晚,“山寨”一词不仅逐渐流行,而且含义也在扩大,从原来的商业产品范畴逐渐扩展到诸多方面,略带巧合的雷同,刻意模仿的恶搞,只要内容带有一定娱乐元素,都会被放到网上,冠以“山寨”之名。山寨文化的旋风充斥着各行各业,汽车业当然也未能幸免。山寨汽车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与山寨手机相同的是,它一定要有较低的价格;外观上可能并不是完全模仿某款成熟车型,但你总觉得它特别眼熟;由于性价比很高,总是出现一些小毛病,不影响使用却也总让很人闹心。

更多被扣上“山寨”帽子的,是自主品牌汽车。在某网站评出的山寨汽车排行榜上,各大自主品牌汽车多数榜上有名。比亚迪汽车可以说是山寨汽车排行榜上的最大“赢家”。F3、F6、F8,都赫然在上。紧随其后的是在山寨汽车界最有名的双环汽车。“CEO”和小贵族,两款车型,对宝马X5和奔驰smart毫无保留的完成了中国版的复制,严重雷倒了外国人。最强硬的山寨应该属骏捷FRV,凭借与宝马的特殊关系,骏捷FRV不仅采用了宝马的技术,甚至还移植了宝马1系的造型,事实上,宝马对于自己的中国合作伙伴也既爱又恨。有人认为,山寨文化蕴藏的创意和市场触觉,如果撇开人为的市场障碍和垄断,说不定会因此诞生不少盼了好久的自主品牌。围绕着“山寨”的对与错,有着相当多的争论。反对者认为,这是对原创者权益的极大侵犯;不置可否者则认为,成功的“山寨”一定是在艰难的时刻凭借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开辟出崭新的天地,给自己争取宝贵的发展空间。“创新”曾是“山寨”初现时的关键词,而在不断演化中,山寨只剩下赤裸裸、越来越劣质甚至是恶意的抄袭和复制。失败的“山寨”被无限放大,成功的“山寨”被忽略不计。谁“山寨”了谁?这是个越来越说不清楚的问题。如果不是这个词到现在才出现,人们很难想象,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世界汽车巨头们又有多少不会戴上“山寨”这顶帽子呢?从复制性模仿演变到创造性模仿,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新生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不可能跨越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的阶段而直接进入到自主创新的阶段。但是,从山寨到创造自己的品牌则是更为艰辛的道路。比亚迪将全球首款可量产的双模电动车开到了北美车展,通用副总裁鲍勃.鲁兹虽然认为“除去车标,很难说比亚迪是不是以丰田为原型”,但他仍然承认“他们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化学家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而就在展会中间,围绕比亚迪的电动车技术依然遭到不少尖锐质疑,理由是美国最先进的电动车技术也未敢对外宣称达到如此境界。既然这样,是否比亚迪也可以大度地说一句:“欢迎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