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劣质美白霜事件”已经进入责任追究阶段,相关责任人已被逮捕,案件正在审理之中。在此次事件中,一种熟悉的声音再一次出现,“我们也是受害者,并没有过错。”美白祛斑产品质量问题属于卫生部门监管,而卫生部门人士则认为责任在于生产企业,卫生部门并无规定要对流通环节的美白祛斑进行强制性的质量检测。aihuau.com

“让企业成为刑事责任的主体,并不是一件恶性事件出来之后,就说是因为制度缺陷造成的。”广东省卫生部门的一位人士说。诚然,在美白产品质量监督现有的体制之下,从目前已披露的劣质美白霜流通过程来看,这些管理监督部门并无违反现有制度的过错,并不属于有法不依。一个符合逻辑的说法是,制度的安排并不能完全防止犯罪的产生。但除了美白霜生产企业的利欲熏心,难道问题就不存在了吗?从劣质美白霜生产的源头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化妆品管理法》第八条规定,美白祛斑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检验的方法,一般是对每一批次的美白产品皆进行抽检,然后将抽检情况形成书面报告,签名盖章,以便备查。这样的工作,由卫生部门来完成。但事实上,很多美白产品并没有进行抽检,主要原因,一是部门稽查人员有限,难以对市场流通中的所有美白产品抽检。事实上,在很多县级卫监局,连正规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更别提兢兢业业地进行市场流通监督了。二是责任心不到位,有能力抽检而不抽检。一旦劣质美白霜进入流通环节,这种质量控制的关卡便失去了,非原产地的监管部门负责进行流通环节的监管,方法同样是抽检,但这种抽检并没有强制性,从生产厂家到商业公司再到零售,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抽检,劣质美白霜便可以一路畅通地进入消费者体内。在整个制度安排上,质量控制偏于前端,忽略了后端,偏于硬件(如GMP认证),忽略了动态管理。事实上,GMP认证意图是从源头上防止劣质美白产品的产生,但在流通环节,这样的关口还没有形成,追踪检查更多的是依靠监管部门的责任心。在流通环节的监督,口服领域已经实行了批签发制度管理,即每一批出厂的口服产品,都必须经过监管部门的签字,各地监管部门根据签章进行流通环节的管理。但对于流通环节已市场化的美白产品,这种制度并不适用。合理制度的失效在于制度行使的不到位,也就是失职,这种强制性的约束一旦失去,靠什么来维持秩序?只能是责任心和良心,包括从监管部门到零售商,要本着为消费者健康着想的态度,以此防止伤害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