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衣:中国管理学术界现状



和国内某著名管理学术杂志的编辑W老师聊天,发现他很痛苦。他每日审阅的稿件很多,按照他的原话,恨不得把这些来稿的主要文字全部删掉,只保留头尾,但是头尾的结论又过于平常,因此,不登也罢。若按照此标准,该杂志就办不下去了。所以,他还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他还没有愤世嫉俗到自砸饭碗的地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皇帝的新衣:中国管理学术界现状
目前的管理学术文章有点类似于经济学的文章,喜欢用数学说话。也就是所谓实证研究。这个实证研究,不是“根据实例来证明”的研究方法,而是用数学公式来证明的方法。笔者上个月和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石教授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他看论文的习惯是只看看结论是什么,中间部分可以不看。那些数学证明多数情况下,不是错误的,就是虚假的,或者是毫无意义的。

错误的,这个判断容易下也不容易。对于管理研究中的科学的层面,建立模型是可以的。由于管理行为的复杂性,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有些看似不重要但事实上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进去,所得的数学模型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另外一方面,也恰恰因为这个复杂性,美好的模型建立起来是很困难的。

虚假的,这个很常见,学术造假在我国并非新闻,在自然科学领域,通过捏造或者篡改试验数据得到结果的事情很多。在管理研究中,利用虚构调查统计的办法得到满意结果也很常见。

毫无意义的,这个可能是根本的一个问题,对于管理研究的某些领域,硬生生弄个模型并且用数据研究,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

博锐管理在线|www.aihuau.com|

所以我十分理解W编辑的痛苦,他常常面对的就是这种大家都明白是无意义的,却非要这么做的皇帝的新衣。造成这种 “惟模型”现状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不外乎环境(学术评价标准)以及个人素质,甚至包括对这门学问的认识。

学术评价标准就像企业中的考核体系,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事业长期化,并因此设计了考核体系,去引导组织中的每个个人和组织朝共同的目标努力。就以《管理学家》杂志社为例,编辑的考核办法就是看你写出来的文章或者约来到稿子是不是足够好,销售人员的评价标准是业务量。这样,有好稿子就能换来读者的支持,有了业务量就有钱继续维持这个事业。如果换一个考核标准,编辑的任务是卖版面,发有偿文章,那么结果就很可怕了,也许短期能够赚到钱,但是,杂志就彻底砸掉了,不能做到编辑独立的杂志是绝对不能成功的!然而,恰恰是不当的学术评价体系,养活了无数个内容粗俗、唯利是图的学术杂志(我们随便在网上搜一下,就能看到很多卖杂志版面的广告)。

学术评价标准就是学术工作者的考核体系。目前中国学术研究机构(包括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非常差劲!最突出的问题是只追求数量不考虑质量。据说,如果一个得过诺贝尔奖的外国学者在没有得奖前在中国的大学求职,恐怕连教授的职称都得不到,因为他的论文发表数量不够。其实,我还是很理解为什么我们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因为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我们还做不到在外国通行的“同行评价”,而只能靠行政手段制定游戏规则,以便于让无学术鉴定能力的人也能轻松完成考核。联想到杂志,如果没有一个有水平的主编,再好的考核制度也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我的结论是,现有的学术机构组织设计不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一切改良措施都无济于事。

在这样的学术评价标准下,学术工作者就只能超水平地多发些文章,难免文章掺水,甚至造假。

以上说的是环境影响,对于所有的学术门类都适用,具体到管理研究领域,假如排除了这方面的影响,如果对这门学问的认识不够,是无法提出正确的有价值的创见的。认识不够,大致分两个方面,第一,轻视实践,第二,学习不够。

相比其他学问,管理学很年轻。如果从法约尔和泰罗算起,也不过100年左右。进入大学,那就更晚了。六七十年前,管理学的大师梅奥在哈佛大学的教授职位是属于工业研究的。管理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管理学来源于实践。由于我们在《管理学家》杂志开设了大师的栏目(其实就是管理学思想史),我比较熟悉这些情况,例如法约尔是法国一个煤矿企业的总经理,出身于工程师;泰罗从工人干起,成长为工程师,通过动作研究开启了科学管理时代;吉尔布雷斯是建筑商;巴纳德是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的总裁。这些大师都是从实践产生了理论总结的冲动。可是管理学进入象牙塔之后,和实践越行越远,以至于以造模型为乐事,这是东西方现在都有的倾向,然而尤以中国为甚。离开了实践的土壤,管理学的研究如无本之木。缺乏扎实地治学方法,缺乏认真研究实践的习惯。一切从书本来,一切回到书架上去。

除了不重视实践,中国的管理学者还不重视学习。谈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工作中碰到的实例。有许多读者来信问到,你们杂志怎么总是介绍老外的管理学成就,而且有些太久远了,和现在有关系吗?我的回答是,第一,介绍经典作为一个栏目并不代表杂志的全部内容;第二,深度介绍经典是为了正本清源,我们不知道管理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整个管理知识都有哪些内容,是不容易了解管理的,以为管理就是几本坊间热炒的管理畅销书,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三,某些出现很早的管理理论至今并不过时,例如从古典大师法约尔开始的职能组织形式,至今仍然是最佳的小型制造业的组织形式。第四,中国目前管理学术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前人成就缺乏老老实实的总结,动不动就着急创新,中国的企业可以跨越式地直接从计划经济进入现代企业时代,并在跨越中谋求解决所有问题,可是学术的跨越,并不因为知识断档而着急过,中国的管理学术界就像不足月出生的孩子,高速发展的经济像激素一样催肥了学者们,他们在各处忙碌走穴的间隙,登一登学术研究的楼梯,立即喘气,终于露出了骨子里的虚弱。

以上就是目前国内管理学术研究的一个侧面,我们不能因此抹杀部分学者的严谨态度和成就,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管理学术研究都是“皇帝的新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31762.html

更多阅读

缅甸的内乱:中国 干涉或沉默 光的干涉

缅甸的内乱:中国 干涉或沉默 2013-1-09缅甸北部克钦邦战事近日再次升级,缅甸官方承认对克钦独立军发动空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日呼吁缅甸政府确保平民安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敦促缅甸政府与克钦军停火,并开始和平对话。克钦武装人

:中国管理传播网>>读书>>书评>>正文永

:中国管理传播网>>读书>>书评>>正文永远的理性与常识2013年5月度价值榜点评作者:新智囊读书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2更新时间:2013-4-28本月价值榜又出炉了,但在本月的榜单中有一本书很让人纠结,那就是《证券分析》。作为管理刊物的定位,似

关系管理:中国管理优势的来源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编者按)快速、弹性、多方合作,是中国企业管理者最强的长项。这源于网络式结构的组织和成功的关系管理,从而保持着弹性与可变性,什么事都可以快速协商,马上改变  早在中国还相对贫穷的上世纪90年代,管

唐·舒尔茨:中国管理可以对欧美管理说“不”

  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中国经济率先反弹,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国增长上来。金融危机颠覆了全球对世界500强的看法,颠覆了对西式管理的崇拜。世界经济的振荡,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机会?以低附加值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应该率

情与法的冲突:组织管理的制度分析

一、“打工皇帝”的管理秘籍 一个叫唐骏的中国人,放弃了在美国创办的三家公司,以一个普通程序员的身份加入微软公司,不到十年就晋升为微软中国公司总裁,两年后跳槽到盛大公司担任总裁并帮助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四年后以10亿元人民

声明:《皇帝的新衣:中国管理学术界现状》为网友风吹萤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