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式管理侧重于哲学层面,而在实践方法上,过于艰涩难懂,过于看重人性,过于强调集权和道德,过于强调合理,不太重视法治,不易于理解及执行;而西式管理侧重于执行层面,方法、工具非常系统,比较讲究民主、透明和法治,但在人性的拿捏上,远远没有中国式管理来得深刻,道德的重要性不是那么突出。单纯讲中国式管理的人,很难管好一家现代企业;单纯讲西式管理的人,也很难管好一家企业;试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法来管理的人,也很难管理好一家企业,因为它的体系和理念都处于混乱状态,没有主见,飘摇不定,属于严重的消化不良。那么,有朋友可能会问,中也不是,西也不是,我们究竟该如何是好呢?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一向是比较落后和保守的。古代,我们的工商管理知识,基本都是通过师徒相传和家族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受血缘和地缘的影响很深;当代,我们的工商管理知识,一部分来源于中国古代管理经典,大部分都是机械地来源于西方。国内普及MBA教育的时间很短,教授的人连自己教材都没有读透,又没深入过企业,更不用说成功管理不同类型企业的经验了。现在,我们大都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管理思想。譬如,像“赢在执行、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成败、管理决定成败,没有任何借口、狼性团队”等诸多观点,像风一样飘过。甚至还有许多人、许多公司希望通过观看《亮剑》、《汉武大帝》、《士兵突击》、《大秦帝国》等诸多电视剧以及不少热门大片用来领悟管理。确实,许多观点本身是不错的,但基本是“盲人摸象”式的结论。流行风过后,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企业的管理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变得什么管理观点和结论都不信了,无所适从,没有自信。总之,我们不是东施效颦,就是又回到了“摸石头过河”的时代。
为什么西式管理能够成功,并且能够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呢?关键就在于,它们抓住了经营的核心,就是“致用”。西式管理中,像顾客导向、目标导向、机制健全、制度健全等,这些都是西方企业做得很基本、很扎实的功夫,没有停留在宣传口号上。那些优秀的跨国企业,其真正的竞争能力,就在于有一个好的系统,系统才是决定经营成败的原因。而在中国式管理当中,大家把重心放在人性和权术上,什么都要讲合理,甚至要做到人人满意。至于系统建设和制度执行,是相当凌乱的。如果不懂人性和权术,在国内企业里做经营管理,就会寸步难行。因此,很多管理者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周旋上,真正做实事的人就越来越少。其实,成功的经营,依赖于有效的系统,而不依赖于个人。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宝洁、麦当劳、肯德基、耐克、阿迪达斯等许多跨国公司都是依赖于优秀的系统,才能够持续为社会服务,并由此而获得丰厚的回报。我们回头再看看三十年的中国企业成长史,为什么有那么多辉煌的企业瞬间就消失了,就是因为缺乏优秀的系统(标准化、科技化、人性化),过分依赖于强人型英雄企业家。在英雄企业家的领导下,创造经营奇迹的同时,也埋下了系统失衡的病根,系统的自我纠错能力便一再让位,直至于彻底失灵。我们不缺乏很优秀的企业家,却没有成功打造优秀的系统,就等于一辆破旧的马车,装了非常强劲的奔驰动力。运行起来,开始很快,感觉不错。但是,当奔驰动力的能量释放到很高值时,超过了马车的承受力。这辆马车就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再也无法修复平衡。笔者认为,不管是西式管理,还是中式管理,最根本的在于打造一个有效的系统,简单地评价中西管理的优劣是没有用的。我们既要看到中西管理各自的长处,也要看到它们各自的不足。当然,我们要有开放的视野,既能看到本土特色,又能看到全球趋势,取长补短,深度融合。譬如,我们中国古代的道家、法家、兵家、儒家等学派的主张里,有很多很好的管理内核,可以作为企业较高层次的经营指导理论,而汲取西方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制度、成功的管理经验等,可以加速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的进程。